随笔吧范文大全内容页

山西概况导游词(甄选5篇)

2023-10-25 13:13:37范文大全

篇一:山西概况导游词

五老峰原称五老山,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虞乡县志》中有“五老山,在县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诸峰之总名也”的表述。五老山之五老,源出于古代传授伏羲《河图》《洛书》五老之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北宋魏野《送陈越之河中宁亲》有”三台筵上飞觞送,五老峰前负米归“。元代初年的嘉善大夫、诗人王恽在其所作《五老歌》中写道:“晓披五老峰上云,晚钓五姓湖中鲤。”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20余通明清时代修庙的碑刻记载了当时朝山庙会的盛况。

据现存石碑记载,五老峰的建筑最早见于北周,即在西寨子所建的佛教寺院圆通寺和观音阁,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花纹方砖随处可见。五老峰的碑石记载了其千年繁荣纪事以及民间传说轶闻,如宋代杨业在此屯兵练武,兵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安营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物的趣闻等。

篇二:山西概况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在这个吉祥美好的日子,光临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莽莽苍苍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竖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悬空寺为什么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而不与地相接?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曾一度灭佛兴道,并且迎请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京都平城设立道坛。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如今的“悬空寺”。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篇三:山西概况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山西省,简称晋,位处华北,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省会太原,古时又称“并州”。山西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省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xx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山西省介于东经110°15′-114°33′,北纬34°34′-40°43′之间,南北长628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总人口3000余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4%。有6个省辖市、5个地区、119个县(市、区)。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府东街。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出煤闻名天下.号称"乌金之乡",也叫“煤炭之乡”。

山西表里山河,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2—28℃之间。

篇四:山西概况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篇五:山西概况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漳州观光旅游。今天我为大家导游讲解的景点是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九龙江畔的丹霞山下,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寺院。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建筑群是清代末年重修的。

据《漳州府志》记载和历史传说,南山寺原是唐太子太傅陈邕的住宅。因为宅院的规模过大,而且形式又象皇宫,超过了当时封建等级。有人暗中告他僭越之罪。一场大祸就要降到陈邕头上。陈邕束手无策,他的女儿陈金花急中生智,劝父亲献宅为寺,自己则削发为尼,从而使陈邕一家得以消灾避祸。

山门横披“南山寺”三个字,是明代大学士黄道周所书。

[天王殿] 这一殿是天王殿。正中端坐的这尊菩萨是弥勒佛。您看,他正笑哈哈地迎接我们呢。两旁是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这尊菩萨是韦陀,它是佛教的守护神之一,也称韦陀将军。据说,出家人进住寺庙时,首先要参拜韦陀,看它手中的“摩杵”的姿势怎样,然后才决定自己是否长住,或者只作短留。

[大雄宝殿]好,我们现在到大雄宝殿游览。这一殿最早建于唐代,经过多次修葺,殿堂高大雄伟,气象巍峨。中间这尊金身坐像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左边这尊是西方阿弥陀佛,右边这尊坐像是东方药师佛,眼睛都上挑,下巴较尖,双肩削狭,身体部分裸露,袈裟全部汉化。这是宋代雕塑艺术的特征。三尊坐佛盘膝跏跌,貌似凝思,肃穆庄严。两旁站立的是护法天神阿立和伽叶尊者。

殿中右侧这口巨大的铜钟,是南山寺的宝贵文物之一。它的口径1.15米,高1.84米,重1300多斤。大钟本来是唐代铸的,以后蚀坏了。到了元代延佑年间,南山寺规模得以扩大,香火旺盛。住持僧决心重铸一口大钟。全寺僧众分头出动,四方化募。一位孤苦伶仃的老阿婆没有钱,就捐献出她仅有的一支铜钗;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捐出仅有的两文铜钱,表示善男信女的一点心意。可是化募的和尚认为区区小物,随便把铜钗和铜钱扔到寺院的墙角里。说来也奇怪,浇铸铜钟时,大钟始终留有两个空洞和一处隙缝。后来几次翻铸,仍然没有办法填补好。寺里的主持无计可施,只好领着僧众念经拜佛,请佛祖指点。

时住持梦见韦陀对他说:“大钟不全,还欠两钱,裂缝难合,实少一钗”。住持醒后,问僧众:“谁化缘回来,少交一钗和两文钱”。这时化缘的和尚恍然大悟地说:“是我看那东西太小,就把它们丢到墙角里”。住持听了就说:“你已是出家人了,还脱不尽势利心。富人施舍几两银,也不过是他们家财的一部分,而老阿婆的一支铜钗,却是她唯一的宝贝,乞丐的两文钱,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这一支铜钗和两文钱的轻重,怎能小看?你们应该从此参透禅机,平等待人”。

住持叫人找出那支铜钗和两只铜钱,郑重地投入熔炉,恰巧弥补了空洞和隙缝。现在这口铜钟有元代主持僧古愚的题铭,还留有铜钗和铜钱的痕迹,成为寺院僧人用来宣扬众生平等的佳话。诸位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找看。

[藏经殿] 这一殿叫藏经殿,也叫玉佛殿。殿中供奉的这尊玉佛,是由整块纯白大理石雕琢而成,高2米,重达4000斤,净碧如玉,晶莹润滑。这尊玉佛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由住持僧妙莲向缅甸华侨化募请来的。当时进口的一共有三尊玉佛,一尊安奉在北京团城内;一尊安奉在上海的玉佛寺,南山寺这尊是最大的,所以十分珍贵。您看佛面容恬静安详,双耳垂肩,姿态优雅而不失端庄,袈裟右袒,胸臂裸露,圆滑光洁,显然是缅甸的体制。藏经殿里还藏有清光绪皇帝颁赐的《三藏经论》等。

[石佛阁] 这是石佛阁。中间这尊石佛及莲花坛座高达6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立式石佛。这里原来没有佛阁,只有一块天然的石笋,巍然耸立。建造南山寺时,一位石匠利用天然石笋雕成这尊立式大石佛像。其雕技优美细致,形态真实,面部丰满,两耳垂肩,肩部略垂,眼睛凸起而明澈,两手过膝,法相庄严,线条粗犷古博,保存着唐代的造像艺术风格。经考古专家鉴定,这尊立式石佛像的艺术价值,堪与去岗、天龙各寺的石像相媲美。佛像雕好后,才建起这佛阁。您们看这石柱上有一幅明朝天启年诗人柯兴邦的题联:

石骨金身何处来,无始无终自在;

慈云法雨从空下,亘天亘地悠然。

刚才我们在大雄宝殿中看到的六根高大石柱,是当时雕刻这尊石佛劈下的材料。但是,您如果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尊佛像的鼻孔略嫌小了些。这有一个很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尊石佛雕成后,石匠为了炫耀自己的雕技,扬言如果有人能找出这尊佛像雕刻的毛病,他情愿不拿一分工钱。果然,全城的官绅、名人学者、佛门信徒观赏了石佛后,无不赞赏佛像的雕技,谁也找不出毛病。突然有一个小孩指着大佛像问道:“嘻嘻,这大佛像的手指头那么大,而鼻孔那么小,他怎么挖鼻孔呢?”

众人一看,果然如此,不禁大哗。石匠听后,羞红着脸走了。佛家以此来宣扬智人有愚、愚人有智的道理。其实我国唐代的造像与绘画一样,追求神似,不那么讲究比例。所以丝毫不影响尊石佛的艺术价值。

大石佛的左右两尊是后人塑造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德星堂] 这间屋子叫德星堂,原来是供来客住宿的。1930年至1931年间,陶铸同志担任闽南特委书记时,就住在这里。在陶铸同志的领导下,南山寺的僧俗人都同情革命,拥护共产党。在他们的掩护下,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隐蔽在寺内,领导着闽南革命活动。那时,中共漳州县委书记李金发和王占春同志,在陶铸同志的领导下,组织起一支游击队,在九龙江两岸开展武装斗争,后来发展成为闽南工农红军游击队。城乡的工农革命运动,在闽南游击队的武装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后来,这支游击队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团,而南山寺的僧众肖达如等七人在陶铸教育和影响下,卸下袈裟,参加红军,跟随毛主席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几十年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