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班主任教学随笔
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它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如何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情况呢?我觉得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身份,随机应变,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慈母的角色——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作为教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同样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二、严父的角色——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进步与成长,扶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专长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因为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学生犯了错误时,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处理的也一定要处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奖惩得当,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三、朋友的角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教师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教师要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四、法官的角色——公平与公正。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工作对象很特殊,他们是一群天真善良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稚嫩的心灵去体会和衡量这个世界,他们有着各自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孩子的眼中,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更是社会公正的代表、社会公平的化身。这就要求教师在其职业领域内,所有的职业表现都要体现社会的正义、社会的良知。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生的评语,三好生等各种荣誉的评选,甚至于平时的一次小小的表扬,都会看在每个孩子的眼里,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影响着孩子们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和理解。因此,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公正就更为重要,一定要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公正、民主、平等的氛围。
五、学生的表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教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跑步不戴围巾,那教师在跑步时又怎么能任凭围巾飘扬在自己的胸前呢?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教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如果每个班主任都有一股“让全班学生向我看齐的勇气”,那么“身正为范”就真正得以体现了。
总之,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去摸索、去探讨。我想,只要怀着一颗爱心,一种责任感,有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第二篇:高一班主任教学随笔
一、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那么我是如何努力来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的呢?
1、“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2、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我从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3、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级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二、建立竞争机制,形成竞争氛围。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
1、人人都有 一个竞争对手
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我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铅笔盒上贴上竞争对手的名字,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每次考试、比赛之后,谁输,输了就把个人竞赛中的“万里马”送给对方,以便时时激励双方。
2、组组都有一个追击目标
除了个人竞赛,我在班上还实行“一帮一、一盯一”,“表现小组”、“富有挑战小组”、“合作小组”等,分别对得分的、竞争最激烈的、小组最团结的三个小组进行奖励,鼓励其他小组都朝这个方向发展。并帮助尚需努力的小组想出响应方案。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好学上进,不辜负学生
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同时,班主任日常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工作精神,也能给学生以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从而转化为特殊的感召力。因此,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参加中文函授,参加计算机考试,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让学生喜欢上课,喜欢学习。
2、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但是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的。
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他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我无悔,我高兴,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
第三篇:高一班主任教学随笔
在语文教学方面,我是一名新手,但是在本学期初教语文这门学科时,我把语文课标整整的看了一遍,我本人在理论知识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我深深知道语文教学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我知道现在语文教学必须有:创新性;课题研究要与时具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活动性;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主体性;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小学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整体性;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同时我也知道了在教语文时,首先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培养学生以下三点基本素质。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低年级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热情高。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着热血的激情。
3、学生会读书。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古诗和散文、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我觉的只有在教语文中朝这方面来发展,才能把自己的学生教好。
新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教师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 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
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