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生活随笔内容页

初中教师教育随笔(推荐8篇)

2023-06-14 08:15:01生活随笔

第1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反思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学,有很多的不足和失误。

经常抱怨。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抱怨教材编排的杂乱无章;抱怨思想品德课太肤浅,没有值得科研究的价值;抱怨思想品德不适合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抱怨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比其他任何学科都难。现在我把平时的抱怨写出来,发现抱怨的理由很多,唯独没有我自己!

我应该抱怨自己不能尽快地认识新学生,并采取措施很快地了解他们;应该抱怨自己对新课程理念还理解得不够渗透;抱怨自己不能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抱怨自己还没有找到适合新教材的新的教学思路。

经常自以为是。走进课堂,学生还在打闹,自以为学生不尊重老师,而大声斥责;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与自己组织的标准答案不一样,自以为学生是错误的,而急急忙忙出示标准答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旦看到他们卡壳,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准备好的故事、问题、例子等告诉他们,自以为引导得很及时;和同事探讨教学思路时,尽管虚心听取他人意见,骨子里却自己为自己的设计最好!看到自己教学中,竟然有这么多的自以为是,简直是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

在没有了解学生的时候,大声斥责,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课堂上缺少的疑问,也便缺少了生机,又回到了原来“我讲你听”的老路子上;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他们就可能被局限在老师设置好的狭小的思维空间中;……自以为是的毛病,让自己的教学不能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经常半途而废。开学初始计划在基础年级打破旧模式,开创新的教学思路,现在已经夭折。改变意味着吃苦,过去形成的教学模式“轻车熟路”,不用思考就会“走”。计划把别人课堂上值得借鉴的亮点记下来,并保存,现在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青山依旧在”老习惯长存:随手纪录,随手扔到一旁,“狗熊掰棒子”到头来一无所获。对学生课堂表现的纪录,现在也基本停止。……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自己最难克服的毛病就是惰性。做事半途而废,就是惰性的表现。战胜不了惰性,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有的梦想都是泡沫,所有的日子都是浑浑噩噩。

反思得出结论:“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第2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有个积累备课的习惯。这些年下来,自己用过的备课本,就装了整整一个大纸箱。周末,闲暇无事,搬出来,沏一壶新茶,翻两本旧教案,算是回顾、算是学习,也算是一种别致的休息吧。

最下边现在已经变得发黄的那摞,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刚参加工作时用的,那时的备课本就是一摞厚厚的白纸,稍微高级一点的,也不过是加了些暗纹罢了。当时的备课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栏目,可长可短,一页行,两页也可以,一页用不了,还可以接着写下一课。细看备的内容,也几乎全部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另外就是应该教给学生的那几道例题。几本看下来,没有一处涉及到“为什么这么教”的教法问题和“为什么这么学”的学法问题,更不要说什么“教学反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内容了。那时,用到的教具,也只是一块小黑板罢了。想想当时,若不是上边的领导来听课,恐怕连小黑板也没有人去用。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为了扎实推进“双基”、落实“两全”工作,当时的莱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根据全区教学的实际,结合一些先进教学模式,在全区推行了“目标教学”的模式和教法,并相应设计了与之配套的教案模板。按“课题、课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达标检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项目将备课纸划分成几个栏目,由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填充。

与原来的备课相比,这时的备课要求显然要高了,需要教师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钻研教材。只有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策略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较好的把一节合格的备课写出来。这样的备课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加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我,还有当时的很多同事就是在这样的备课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当时的教学骨干力量。

更重要的一点,这时的备课第一次将“学生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内容从教学过程中分化出来,虽然寥寥数字,在实际上课中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和强调,但已经初步体现了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时的课堂,已经有了投影仪,我们在备课时就将“学习目标”“典型例题”“同步训练题”“达标检测题”事先用小毛笔写在投影胶片上,后来,为了方便,也不知是谁率先用上了一块块割得方方正正的小玻璃板。上课时依次投影在幕布上,供师生观察和练习。与原来的小黑板相比,投影仪的使用,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容量和效率。作为除了录音机以外的唯一一种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投影仪是当时提供优质课的必备器材,进城参加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一定得抱着台笨重的投影机,投影玻璃板的替换也是当时上课教师最忙乱的一件事。

转眼进入了新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实践的深入,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就是指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将引起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洋思模式”、“衡水模式”、“杜郎口模式”等一些教育改革先行者的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我们在学习、借鉴中摸索前进,开始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表现在备课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强调情景教学,增加了“情景引入”;用“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展示”取代了原来的“教学环节”;原来的“重点难点”变成了“重难点突破策略”;与“教法设计”对应的是“学法指导设计”……所有这一些,都无不体现了“以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时的整个课堂中,教师所从事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所施加的全部教育、教学影响,都是针对学生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纵观整篇备课,都是在准备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的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而成了学生学习的咨询者、督促者和组织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实现了教师、学生角色的彻底转变。

同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媒体技术也随之引入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校园网、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学……每一样技术的引入都会引起一次教学和学习手段的革新和提高。多媒体技术,实现了人、机的交互学习;网络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远程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双向、互动……现在的课堂,不再是“黑白”(指黑板和粉笔)的,而是“多彩和有生命”的,相应的,这时的备课上,增加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栏目。

短短十几年,从“白纸”到“课件”,从“小黑板”到“多媒体”,从“讲解”到“指导”,从“怎样去教”到“怎样去学”……

我想,中国教育、教学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或许就浓缩在这几十本备课里了吧。

我在想,明天我会怎样备课?

或许,有一天,是我和学生坐在一起共同备课……

也可能,是我的学生来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您应该这么上……

第3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1、运用地图获取知识

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形象,如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区、气温的高低变化等,它们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借助于地图,便能一目了然,要求学生身边时常备有地图,对各地理事物、现象能形成准确、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诸如世界各国名称、气候类型等的混淆现象,尝到运用地图好处的同学是对地图常看常新,新知越积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地理课时,我就要告诉学生运用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养成经常读图的习惯。地理学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一张地图中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自然知识,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人口、工农业、交通、商业等人文状况,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多运用地图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2、联系实际内化知识

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记住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非常困难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辨认车辆牌码上的字,由此说明学习省级行政区划简称的实际用途。然后让全班同学各说出自己知道的车牌上的字,教师写到黑板上(不重复),问:“在全国范围内,还可能有哪些字出现在车辆牌上呢?”学生此时急切地想知道,翻开书细细地找,并且已经体验到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找到后积极主动地结合省级轮廓、简称由来去记忆,谁也不甘落后,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法。

3、分析-归纳-综合升华知识

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归纳与综合,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归纳-综合”的规律,使所学知识得以活用。分析应从各类地理事物本身内容的系统性入手,从个别到一般,把个别分散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共性,总结出规律,再从部分到整体把具有相关信息归纳综合起来,这样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的特征,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后进入复习阶段,师生先一起研讨,将初中地理知识归纳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自然地理再划分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人文地理可划分为人口、民族、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等;有的专题还可分为若干项,如地理位置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分项,气候可以从气候名称、分布地区、气候特征以及对当地植被、农业的影响分项,工农业可分别从各自发展的条件、分布地区、生产的产品(工业部门、农作物)分项;工业发展的条件又可从资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项,农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地形、气候、劳动力等分项。再运用整体指导局部的学习方法,大到国家,小到乡镇、村庄都要从上面这一知识结构中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探讨。在地理会考复习时,我常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复习积极性高,复习效果不错。

第4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是以科学探究为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教师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要使学生转变相应的学习方式。

1、作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造者,以往的教学是一味地往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这样的课堂常常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新课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2、主角变配角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行为完全都控制在教师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 都被老师禁锢了。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形势变了,由老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问老师答,由学生为教师服务,改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起的作用是点拨、指导、促进作用,可以是知识的、方法的,或者仅仅是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已有进步和收获;明确差距在哪;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在教学中当做完了实验后,我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提了很多,有些甚至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些问题有些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有些只需稍一点拨就可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也是深刻的,并且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被难倒,比如,学生会问一些很难正确回答的问题如:航天飞机外壳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有什么优点,飞行时候要注意什么,纳米西装怎么发明的,还有怎么鉴别好坏塑料袋,为什么有些布料不着火,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等等从高科技到生活小问题很多很多。我只能与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研究、学习。所以,现在的我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他们的同学乃至学生,同学们设计实验,提出方案、实施计划,我只起一个参考作用。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信息传播技术和处理技术的飞跃发展,教师要用现代新知识丰富自己、新理念更新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要开化。

3、由师变为友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界线非常明确,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接收者,教学过程成了教条形势,老师是传授知识发号司令的先生,这样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成材。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上是“引导者”。

比如,我们在学习有机物时,以往的做法是老师先讲解他们的性质异同在哪儿,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讲解的正确性。这样的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其他一些现象就忽略了,学生在以后遇到新物质就不知从何下手研究,所以新课改下我们是要学生分析他们结构上的异同点然后推测可能的性质差异然后根据推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中探究问题?老师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及时出现,点拨、指导、协调,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样不仅使其掌握了这一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掌握一种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出现了笑话,这时不应训斥学生,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耐心听学生说完,并给予鼓励,然后给予纠正.补充。在分组讨论中,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群众,才可了解群众,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要在益友的基础上成为他们的良师。

第5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所周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这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构成了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获。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2—5],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第6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数学是中学教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也是历年升学考试中的重头戏。数 学的学习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是各类科学都要用到的基础性学科,几乎找不到一门科学是完全脱离数学而 存在的。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 ,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 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根本 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我在长期的 初中数学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并且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在这里, 我就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初中阶段的数学和小学完全不同,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开始由“算数”向 真正的“数学”过渡,但是不少学生的思维难以由“数字”向“字母”和“方程” 转变, 难以接受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因此, 他们就会觉得数学 “很难学” 、 “不知所云” ,进而发展成为厌恶数学、害怕数学,这样,数学成绩便一落千丈。

单纯的数学理论未免过于抽象和枯燥。但是, “数学源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我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 起,让学生们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抽象,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就会 产生学习好数学的兴趣。

二、精心备课,抓住重点

教学是也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本条件。要给自己制定详细的教 学进度计划,什么时候要上到什么地方,这些都要了然于胸,根据自己制定的教 学计划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这样,自己上课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不会有有些知 识点的讲解过于冗长, 导致有些知识点讲解过于匆忙, 学生不能掌握的情况发生。

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自己上课时候的思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思考如何 更好地给学生上好课,相关的知识点应该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易于掌握,如何活 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等等。

另外, 要区分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次要的, 在上课时突出重点。

一堂课下来, 有次要的地方也有重要的地方,如果不能突出重点内容,全部一起带过,学生往 往没有头绪,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在上课时要主 次有序,要突出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老师主要是要讲哪个知识点,而不能本 末倒置。在讲重点知识点的时候,我一般会着重强调,并且以富有激情的语音和 肢体语言相配合,进行详细地讲解。数学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旦中间的任何一环 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即便是多花一些时间,必须让学生把重 要的知识点让学生点弄懂、吃透。

三、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 始, 尤其是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 对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范读,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 眼要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对于例题,让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学生有一定能力之后,根据学 生的接受程度,再从难点、易错处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 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 交流、 相互启发, 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

平时, 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 采取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 然后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寻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 遍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再讲新课,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 效果。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 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完成一段时期的学习, 我总强调要学生抽些时间回顾近段时间学了那学内 容内容, 知识点之间有哪些规律和联系, 自己在回顾的时候是否有新的启示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另外,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 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 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第7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

第8篇:初中教师教育随笔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好教师应该既是严师,又是良友。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去激活学生的心。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情感教育

人的成才有智商、情商和外界因素几个方面协调进行。其中情商的作用不可低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对子女的财力投资,但许多家长忽略了情感教育;而孩子渴望理解、渴望沟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愿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航员。尤其是中等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并不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心念不专思想压力小,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无较理想的成绩。面对他们,我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老师的辛勤和父母的劳苦来感染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师只要掌握差生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耐心地辅导和帮助,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差生也是会转变的。课堂提问要照顾差生,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即使答不出来也不要训斥,尽量启发他回答出来,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鼓励,增强自信。

教师的课后辅导是转变差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要多鼓励差生提问题。一旦差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热情优先给予解答。这对差生精神上是很大鼓舞,同时也是差生转变的开始。给差生讲问题时,要启发诱导差生积极思考,能考虑出答案的,要给予表扬,说他脑子灵、聪明等,以满足中学生强烈的争胜心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验+反思=成长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加强,跟教师生动而善于启发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跟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活跃密切相关。教师除认真设计好每节课外,还要注意化学知识和语言美的关系。例如,讲考试经验时 说我们都是经过分子、原子、离子的高速碰撞,一定会临危不乱,考出高水平。化学知识在教学语言中的运用,新颖、别致,既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乐趣,又让学生提高了文学修养,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这种兴趣一旦稳定下来将成为学生学化学的催化剂,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