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节日随笔内容页

随笔端午节美文作品(甄选5篇)

2023-07-17 12:44:01节日随笔

随笔端午节美文作品 (一)

一声声的蝉鸣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打开枕头旁的手机,一条未接短信,是远在老家的哥哥发来的:儿时的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如今全没了......一下我的思绪便飘回到那遥远的童年,千里之外的故乡。

小时候在村里上小学,我们坐在教室里上课,看窗外麦苗黄竹叶青,高粱地里玉米黄灿灿,听蛙鸣声声蝉鸣阵阵,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自然就会想起那飘着阵阵清香的粽子。端午节的前一天,外婆母亲就会把优质的糯米用水泡好,到街上去买新鲜的粽叶,晚上就将我们平时当书桌写作业的大椅子搬到屋外的院子里,粽叶挂在椅子的靠背上,将泡有糯米的脸盆放在椅子面上,外婆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外婆从椅背上取出一片青青的粽叶递给母亲,母亲熟练地将长条形粽叶折成圆锥漏斗形,用小勺子在脸盆里舀一勺子清水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形的粽叶里,然后拿一根稻草(粽绳)系上,一个棱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们兄妹几个象小鸡一样围绕在外婆母亲的身旁,外婆母亲给我们讲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我们在院子里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想到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就能吃到清香可口的粽子了,可高兴啦,仿佛空气都飘着粽子的清香,香蓬蓬甜滋滋。

端午节清晨,天刚蒙蒙亮,屋后老柳树枝丫上的知了还在熟睡中,屋旁池塘里的鱼儿还在梦中,我们就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想到的是那清香四溢的粽子,光着脚急跑到厨房,看见外婆母亲把正冒着热气的粽子从饭锅里捞起端上饭桌,粽子的清香伴着热气在空气中弥漫,直扑鼻尖实在诱人,叫你不得不流下口水。我们象一群馋嘴的.小猫,伸手就去抓,结果稚嫩的小手烫出一个小水泡。母亲连忙拿出碘酒给我们擦,痛得我们哇哇直哭,外婆将粽子用扇子扇冷,用剪子将粽绳剪断,拨开粽叶,那粽叶的清香伴着糯米的清香就象甘甜的美酒让你未饮先醉。外婆将粽子裹上红糖送到我们口中,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香,毕竟是小孩,马上破涕为笑。至今想起仿佛唇齿间还留着浓郁甘甜的余香,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背着书包去上学,跑到小伙伴家准备一起去学校,他一家人正围绕在桌子旁吃粽子,他父亲将几个粽子递给我,我欢快地提着粽子跑回家,母亲连忙拿了几个咸鸭蛋还有几盒芝麻糕叫我送过去。吃罢粽子极不情愿地去上学,跑到学校,老师说今天不上课,端午节放假一天,心里乐开了花。

沿着村庄的灌溉河往回家的路上跑,只见平时寂静的小河今天热闹起来。小河两旁人来人往,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灌溉河里的水今天特别满,河水也特别的清,映着蓝天白云,照着我们稚嫩的笑脸。河水喘急的地方打着漩涡唱着欢乐的歌儿奔向远方,还有鱼虾忍不住寂寞跳出水面迎接我们。村民自发组织的农船赛在灌溉河里举行,一只只小巧玲珑的船只披红挂绿,有的将小船船头扮成龙头,将小船船尾装成凤尾。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小船飞奔在小河里,象龙飞似凤舞,你会觉得龙飞凤舞不是神话,就实实在在发生在农家的生活里。船舱中间放着红彤彤的大鼓,挂着金灿灿的铜锣,比赛的船员选手都是村里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们健壮的肌肤此起彼伏浑身是劲,平时乡村生活单调,年轻的激情无处可使,今天这场龙船赛像催化剂一样唤醒了他们体内的荷尔蒙,他们的青春也给平时寂寞的乡村注入了活力。他们身着统一的运动服,随着锣鼓声响起,一起挥动手中的桡子拼命向前划,小船象离弦之箭在河里穿梭,似脱缰的野马在河里狂奔,船舱里的人挥舞着棒槌,有的还跳起欢乐的舞蹈,唱起动人的歌曲。河里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岸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小河是村民的血脉,村里的全家老小洗衣做饭烧水喝茶,农田里的庄稼灌溉,菜地里的蔬菜用水全靠它,我的身上至今也流淌着它的血液,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啊。我们几个小朋友象跟屁虫一样跟着大人的屁股后头跑,只为那热闹,只为那童稚,只为那好奇。

时光如水,童年的生活早已离我而去,慈祥的外婆父亲母亲也相继离去。他(她)们守望故土,听溪水欢唱,看后生出入,保佑漂泊在外的孩子平安。今天又是端午节,我虽然远离故乡,但儿时的端午节那粽子的浓香,那故乡小河里的龙船赛却永远珍藏在我的脑海里,永不消失,逾久弥香。

随笔端午节美文作品 (二)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星期六,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而明天是星期天,又是父亲节,当端午节遇上了父亲节,可以说是难得的巧合。粽子飘香,雄黄酒浓。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在挂菖蒲、悬艾叶,薰苍术、焚白芷,佩香囊、戴香袋,赛龙舟、跳钟馗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尽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统影响的`式微,端午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简单的吃粽子;但日历上“休”的字符还是提醒人们,这合家团聚的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而传承千年的习俗,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近日,笔者查阅资料得知——端午节的传说之一,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当我读罢孝女曹娥的传奇故事,不仅让人回肠荡气肃然起敬!一名只有14岁的女孩子,也就是刚上初中的年龄,该是凭着一种对父亲多么强烈的爱,让她在父亲溺于江中17天之后的五月五日(农历),自己竟然也投江救父!也许是曹娥对父亲真挚而炽热的爱感动了上苍,5天之后,曹娥竟然真的找到了父亲,平安上岸!

人们常说:女儿和父亲是前世的情人。民间也流传着“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的说法,无不体现出父女情深!在端午节的浓浓节日气氛里,收获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感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母爱是伟大的,父爱也同样伟大。“父爱如山”,当端午节遇上父亲节,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屈原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今天我们过端午节,更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有人说:“端午节是南方人的节日,北方人都不过端午节。”笔者对这样的说法不敢苟同。据悉,在中国北方的很多地方,现实条件所限,不可能举办像南方长江边上很多地方每年端午节“赛龙舟”的大型庆祝活动,但是,即便如此,在绝大多数北方地区,端午节都有吃粽子、挂香囊、插艾叶等传统习俗,民间还有戴五彩绳的说法,老人将五个颜色的绳子拴在孩子手腕脚脖上,为孩子祈福,像这些淳朴的端午节日习俗依然保留完好,这无疑是值得欣慰的。今天我们过端午节,就是要牢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不能丢。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端午习俗,通过端午节的系列纪念活动,传承民族精神,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在多种文化思潮激荡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最正统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投汨罗江的楚国大臣屈原。如今,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不管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是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和父亲节都承载了满满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对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陡生一份亲切。

众所周知,贵族出身的屈原,背负着家族的荣耀、父辈的期许,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为实现心中的“美政”,他怀抱着报国忠君的赤诚,辅佐怀王举贤授能、变法图强、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恢复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盛景;却因为触动了腐朽贵族的利益遭到诬陷和诽谤,最终被昏聩的怀王疏远并放逐。

然而,屈原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不可自拔,而是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傲骨从容适变,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正气慷慨以赴;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悲悯苦难的人民,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追求济世安邦的路径。最终,在郢都陷落、复国无望的境地中,怀抱着国破家亡的绝望心情,自沉于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今天的我们,就是要以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担当起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肩扛千斤、背负万石的担当、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追寻,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记述在《大学》里的文字,阐明了只有提升个人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从而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正是爱国精神的不变传承和“家国情怀”的最好表达;而要想让梦想变成现实,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因此,我们在吃粽子、划龙舟的时候,更要缅怀先贤的高风亮节,传承这种忧国爱家的伟大情怀。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把清明、中秋、端午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无疑是标明了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坚定决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当端午节遇上父亲节,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次东西方文明的有益碰撞,因为,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人,是没有国界的人类最美好的。

随笔端午节美文作品 (三)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学校放三天假,说到端午节,自然也就想到了屈原,据说,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头自投旧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不让屈原被鱼儿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进旧罗江中。这是习以为常的说法!

晚上妈妈和爸爸带我一起去外婆家过节,这时,外婆正在包香喷喷的糯米粽子。外婆说:“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这时,外公要跟我讲讲端午节的习俗,听说在江南地区:他们为了驱邪,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这时,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刚煮好的粽子热气腾腾的,我第一个坐在位子上,说:“外婆,我来帮您尝尝粽子熟不熟”。外婆笑眯眯的说:“看你这只小馋猫,好!外婆给你先来一个。”我把粽叶拨开,看到了糯米粽子,闻一闻,哇!真香啊!真让人流口水,不能光看不吃呀,我马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外婆说:“现在的粽子品种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咸肉粽……”听着听着,口水早就已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去了外婆家,我不仅了解了不少的知识,有吃到了好吃的端午节的粽子,真是高兴呀!

随笔端午节美文作品

随笔端午节美文作品 (四)

去年的端午节,虽一个人在家,可传统习俗不能丢。

天刚蒙蒙亮,早市上的节日气氛就营造好了。有沸腾在锅里的的粽子,粽香袭人;有带露珠的艾蒿、菖蒲,小贩早已捆好了,一小把儿一小把儿的摆放在路边,湿润清香;有花花绿绿的纸葫芦,是现代工艺制成,颜色传统,漂亮,但很娇贵,只能手提,不可抓碰;香荷包、五彩线更是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我用一元钱买了一把艾蒿与菖蒲,花两元钱买了两个粽子,又花了两元钱买了一对儿纸葫芦,这个端午节就办置齐了。

或许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或许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现代占了上风,人们便越发得懒惰了,你随便可以找到没时间的借口,节日也就变得这样简单了,仿佛成了一种形式。

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现在过端午节,虽省去了采艾蒿,包粽子,折纸葫芦等环节,让过节便简单容易了。却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节日表面的味道登峰造极,而节日灵魂的味道则清淡如水。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只知道端午节年年过,对于端午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的了解,则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宗留下的传统,就在自己的手上淡化了。

回到家,见时间还早,我打开了电脑,要为端午节寻根求原,让自己过一个真真切切的,不流于形式的端午节。

我了解到,我国的汉民族,称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而端午节的来历有诸多说法,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至于挂菖蒲、艾叶、纸葫芦,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传说,屈原受朝廷迫害,于五月初五自尽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线、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并有唐代诗词《端午》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另,东汉《风俗通义》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掌握了理论依据后,我起身虔诚的把艾蒿、菖蒲、纸葫芦挂在门楣,凝视数秒后,带着对屈原的敬畏之心吃下了粽子。伟大的诗人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诗句,仿佛就在我耳边环绕。

随笔端午节美文作品 (五)

今天是端午节,若非我的工作极其清闲,我还真就不知道呢。这些天始终在瞎忙,忙着写我的长篇小说,从而导致我只记得今天该上什么班,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人说这是专注的精神与境界,但在我看来,自己纯粹就是个傻子。

平常情况下的周一,哪次不是琐事缠身,累得不行?要么跑到腿疼,要么聊到嘴疼,腿与嘴的受累,正是保安行业的特性,不足为奇。而这个周一,由于是端午佳节,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公立幼儿园也是要放假一天的,故而,我也借了个光,享受一日之闲。对于保安来说,虽然没有正式的假期,但我之前就已经说过了,看少有人进出的岗,又与假期何异呢。

我这个人很怪,凡遇节日,无论大小,都不上心,即便是在中国倍受关注,倍受瞩目,影响力非比寻常的的农历春节,我也不上心。记得以前我小的时候,还知道吃喝玩乐这几样嘞,可现在长大了,居然连这几样都不以为然了,以至于常有人讲我成长了一岁,也便成熟了一岁。

我却笑而不答,怕对方嘲笑我“虚无主义”、“颓废主义”、“过度现实主义”的极致。“虚无主义”和“颓废主义”倒是很好理解,那么“过度现实主义”又是何意呢?简单地说,现实过头,便是虚无,就跟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乃一个道理。一个人,越往上走,越往深学,才越知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博大。

另外,我讨厌“长一岁”这个说法,我更喜欢“老一岁”这个说法,只是春节期间这么说总归不太好,谁让老与死是近亲呢。但我常常慨叹自己已老,以至于对春节就更加不上心了。

言归正传,还讲端午。由于是周一,按照规定,我自动调到最喜欢的午班上去了。一早起来,上厕所、洗脸,然后回到寝室,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好一顿问候。我跟其他人还不一样,问候极其简短,因为是单发的,而非群发的,单发若还要我逐个长篇大论,我怕自己手会骨折。

我丝毫不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没有诚意的表现,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有诚意,能够花费时间给一些网友送去问候,这本身就是一份诚意,谁要说这不算诚意的话,那么我也无话可说了。

鉴于我的诚意,我也得到了这些网友的回馈。这类有关节日的问候与寒暄,其实就是在借节日之气氛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在网络世界里认识的所谓好友,通常要聊,倘若长时间不聊,情分就会减退。此与现实生活中结识的朋友又完全不同,即便有日子不聊了,情分仍在。

网络世界的本质,真假难辨,我也曾迷蒙过,可后来也就澄明了。看头像,诉真情,怕是连自己都不尽然相信,无非是一种憧憬,一份幻想,一点消遣。

诚然有趣的是,每逢佳节,一些诗词文章群里的才子佳人们便会借题发挥,乘兴而书,或文章,或诗歌,或古诗,或古词,可谓是接踵而至,层出不穷。我也不晓得他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写下的,反正当正日子来临,便会发在各种群组里,就好像足球比赛里的观众席上那数以万计穿着统一着装,喊着统一口号的观众排起的人浪,一排坐下,又一排站起,还不忘高举两张坚硬的,色彩鲜明的,似乎永远不会褪色的,永远不会锈住的牌子,其中一个牌子上写着“庆端午”,另外一个牌子上则写着“忆屈原”。

我没有写,也没有为他们之所作所为鼓掌叫好,哪怕是最简单的赞美都没有。我不想违心做事,既然不曾细心阅读他们的作品,且读之有慨,也就没有做任何评价,我既不想欺骗他们,也不想欺骗我自己。

那类东西给我感觉未免千篇一律,无非是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直到恨恨而死的屈原的悲壮的痛诉与呼声。说句不当说的话,屈原的精神的确是顶了不起的,然而后世之人为纪念他所作的文章,除了敬仰他的精神,亦不乏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借屈原映射自己,怆然喟叹,自己又何尝不是个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人呢?

我记得辛弃疾曾写过两篇《北固楼》,其中一篇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句如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阕词表面上是借登临北固楼抒发对孙权的钦佩与赞美,敢于直面对抗曹操的英勇无畏之决心,恪守父兄基业,坐断东南,独霸一方,与曹刘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可实际上呢,也是在气恼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愤恨当权者的平庸与怯弱。

若非这类诗词读多了,也断不敢直抒胸臆,振臂高呼——纯粹的文人,终归是羸弱的!

偶翻微信上的朋友圈,见一位网友姐姐发了一篇自己写的诗作,题为“一曲《离骚》,借问九天”,内容如下:

昏君无道害忠良,

报国无门恨楚王。

天问离骚沧浪水,

至今吟唱汨罗江。

我看罢,当即点了个赞,非由心,仅礼貌尔,并留下了几个字的评论,“今天写屈原的文章,比包的粽子还多。”并附上两三个表情。

她很快就回复了我,就一句话,“闲着没事,写着玩。”

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我很清楚,很多人的精神和抱负是被压抑着的,被谁压抑着?被自己的身份压抑着。但凡写文章的,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抱负的。所谓的玩心,只因他还没有登高一呼的资格,策动舆论的能力,索性故作谦逊,以玩心自遣,以玩心自嘲,以免被人讥诮冷啐,“你算什么,装什么权威!”。

纵观古今,凡郁郁不得志者,选择的路通常只有两条,一是屈原,二是陶潜,再无第三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