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节日随笔内容页

端午节感悟的随笔(推荐5篇)

2023-07-23 13:26:01节日随笔

端午节感悟的随笔 篇1

浅夏的早晨,突闻窗外飘来谈谈的粽香。我突然焕然大悟,随手翻开手机;哦!今日已是农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时间可过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叹。随着年龄不断向前挺进,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谓光阴似箭。

从字面上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初午。”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二五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可谓是年年过,但就我而言;每年过节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来之时,总喜欢用文字来绽放我过节之心境,以及浅析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据史书记载;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缓缓流淌了两千多年。在每年万物盛长的浅夏,你恍如恒古不变的泊罗江水,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

在每个色彩斑斓的五月,我总如期至约地守望你的归来———端午节。不管你是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是源于纪念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于纪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于纪念古越民族图腾祭。在谈然而至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读懂了屈原那愤慨而激烈的悲歌;还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与偏激;也深深地体会曹娥深度忧郁的眼神;更注视着古越民族旧国故园的变迁。

端午节;我陶醉于你淡淡的粽香,痴迷于你《九章》《离骚》流淌的情怀;崇尚于你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端午节———看着你;我仿佛迁越进去中华民族这条风花雪月又或战火纷飞;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历史长河,每一莫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

端午节感悟的随笔 篇2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走过别人家的厨窗,飘来粽叶的清香把我又带回到久远的那年那月那个地方,粽叶的香味带给游子们想家的甜美,也是粽子的淳朴味道让我更想家。

童年的端午节,妈妈会带上我去山上找粽叶(芦竹的叶子)。在找粽叶的时侯,妈妈也会在山上带我去找些艾叶,菖蒲,桉树叶,栀子花,独头蒜等回来,找回来后妈妈会把叶子洗干净放在一口大锅里煮软待用。煮叶子的间隙,妈妈就把采回来的艾叶,菖蒲等用稻草一小扎一小扎地挂在每道门上,据说这样是可以避邪(我们老家是嘉陵江支流边上,每年端午节都会发洪水,也是这样的洪水时不时会破坏我们的庄稼,还会偶尔让某家的小娃娃溺水,记得我们家有一片地靠在水渠的边上,每年端午节涨了大水,长在边上的南瓜丝瓜白瓜等都被淹在水里,瓜蔓上都是红泥,每次涨大水大人们都是特别的心痛,所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避邪,也用粽子去献给河神,祈求她会保佑我们平安健康)。

粽叶煮好了,妈妈再清洗一遍泡在盆子里,另一个盆子上面有一个竹做的器皿,可以把糯米里面的水份滤掉,糯米边上还会放上几碟红豆绿豆花生红枣等,再配上高脚板凳(把绑粽子的绳子系在高脚凳上,绳子也是从山上扯来的灯芯草,呵呵,是不是很环保,完完全全正宗的绿色食品)。一切准备就绪,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一张张绿油油地叶子经过妈妈灵巧的手把白白的糯米红豆绿豆红枣花生等象变魔术一样地包成一个个的金字塔,(包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要包至少100个以上,那年那月,众乡亲间都有着淳厚的友谊,妈妈会多包一些,等粽子熟了,妈妈会叫我送去给曹妈雷妈杨妈宋妈家,这送的过程中妈妈是想让我们多给大家交流,多学些待人处事的道理,多去关爱身边的长辈,因为是众乡亲看护我们长大的,要懂感恩,哎,妈妈真是用心良苦)。

煮粽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妈妈会在灶里加上很多大块的木柴,让柴火自己慢慢燃烧。这期间妈妈会找来针线帮我们串项圈了,看到这你肯定不知道是啥,那就是把最早采回的艾叶尖儿,菖蒲根(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圈儿,栀子花,独头蒜串成一个圆,然后挂在我们的脖子上。若刚巧那年家里有一个年满12周岁的娃娃,还得用红布包些棉花做成一只俏皮的猴子一起挂在脖子上。记得那年小妹12岁时,妈妈亲手做的一个乖巧好看的红猴子,妹妹戴出去,满村的婶子大娘们都夸妈妈手巧呢)。然后妈妈会把从街上买回的雄黄放在白酒里面磨成雄黄酒,听妈妈说雄黄酒是百虫的克星,妈妈就用雄黄酒涂在我们的额头正中(很象一个美人点),下巴,胸口,背上,腿上等,等这些做完锅里的粽子熟了。

锅里不时飘出来的粽香早都把我们这帮娃娃们馋得不行了,妈妈把头天晚上特制的红糖浆端出来倒在青花瓷碟里,然后从锅里为我们捞上一串饱满的粽子,剥开绿色的粽叶儿,跳入眼睑的是如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的金字塔,绿豆红豆就那么害羞地晕染开来,把一个个水晶透莹的糯米点缀得极有食欲,极不可奈地用筷子串上一个在糖浆里打个滚儿,使劲儿地咬上一口,糯滑,香甜,美极了。只三口就把一好好的金字塔给吞了。粽子的香味儿也招来了小伙伴们,每个小伙伴们都馋涎欲滴地望着锅里的粽子,妈妈总是乐呵呵地为每个小朋友们剥上一粒,用筷子串上递给他们。一群小家伙吃饱后,妈妈也会把磨好的雄黄酒替没有抹上的小伙伴们抹上,一边抹一边也会念叨:“请河神保佑娃儿们健健康康地长大,不生疮不害病。”

吃饱了,妈妈就用竹筐装上包得的粽子去拜河神,河面上是各村备好的龙舟。每家每户都把上供河神的供品放在龙舟上,然后由最权威的那个首领带去河最深的地方投下河。等一切上供结束,就是那天的龙舟赛了,一个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儿用尽全身力气划呀划呀,首先到达岸边的勇士们一个个笑开了花,夺冠都那么神彩飞扬。

儿时的粽香还在脑海里回味无穷,现在属于我的端午节在哪里?!我期待那淳厚浓郁的粽香,也感恩生我养我的母亲,更想在每个端午节我都能回到那年那月那个地方!!

端午节感悟的随笔 篇3

阳光如同天的炉火,燃烧起五月的天地,空气中弥漫着红枣、豆沙、蛋黄和竹叶的清香。哦!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

夏日的上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端午之夜,河边两岸星光点点,我们漫步在岸堤旁,享受着着美好的一切。妈妈建议去放河灯。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灯的最好时刻,大家都双手赞成。

夜幕降临,河畔人声鼎沸。那天,这条小河显得格外美丽,我们瞬间就被这里的夜色迷住了。两岸柔柔的灯光倒映在河面上,像一条绸带在水面上摇曳闪动,宽阔的河面在夜色下银波荡漾,醉意绵绵。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早已有许多河灯被放飞,那那星星点点的河灯,一闪一闪,真有种说不清的韵味。听老人说,放河灯是一种民间很古老的传递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节放河灯则是为了来纪念屈原。

我也拿出莲花灯,用打火机点燃了蜡烛,站在放飞河灯的台阶上。每一个台阶,都有一个手持河灯的人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刻。小孩子们拿着河灯觉得新奇好玩,年轻人捧着河灯在默默许愿,老年人提着河灯感慨岁月的变迁,那场面是多么圣洁,我深深地被那放飞河灯的人群所感动了。看着莲花灯已经接触水面了,我的手有点舍不得离开了,莲花灯已经有了我的温度,它的花心中已经盛满了我对屈原的敬佩。我突然觉得它好沉好沉,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不是全都装在这一盏盏小小的河灯里吗?

看着这河里的河灯,整个世界似乎都被它们照亮了。

端午节感悟的随笔 篇4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些人可能不太在意它,我却非常喜欢,不仅因为它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还因为在这一天里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每年端午节这天,我都是忙碌而快乐的。

一大早,村子里的人就起床为过节作准备。大人们都赶着去集市上买油条、糖糕——它们是这天必不可少的早餐,去得晚了就怕没得买了。小孩们是为什么起早呢?他们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割艾草。过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插几株艾草,用来辟邪。可是孩子们割艾草不仅仅为了这个,艾草在他们手里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缝荷包。

吃过早餐,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忙些什么呢?当然是包粽子啦!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物。我家每年的粽子都是自己做的,这样才有意义。我跟大人们学过,知道大概怎么做——先到河边摘些苇叶,放在锅里煮软;然后用几片煮过的苇叶包些糯米(有的还添些葡萄干、红枣、猪肉等)。包好以后,便可以放在锅里煮了。

接近中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丰盛的午饭了,什么鸡啊鱼啊肉啊都有。我们小孩则拿上自家的粽子聚在一起,互相交换。换完就一顿猛吃,然后评论谁家的好吃、谁家的不好吃。那场面绝不亚于一场辩论赛,因为谁也不承认自家的粽子不好吃。当然,我们每次去主要还是为了吃到不同口味的粽子,至于谁家的好吃、不好吃倒是次要的。趁着大人们还没喊开饭,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便给小不点儿讲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关于屈原的故事。

终于开饭了,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饭菜,其乐融融,这时候,我们还可以在电视上看龙舟竞赛。这可是最有趣的事了。我们边看边打赌,赌哪条龙舟会赢,大人、小孩都可以参加。在我家有个特殊规定,谁赢了就可以满足一个心愿,但是不能花钱。当比赛结束时,不管输赢,我们都很开心。

吃完饭,我通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缝荷包。把艾草的叶子摘下来,用布包好,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缝好就可以了。有的还在荷包上缝一根带子。荷包缝好后,和以往一样,大家互相赠送。每一个荷包里都装满了祝福和祈盼。

每一次,我们都尽情享受着这个快乐的节日。真想永远留住这一天!

端午节感悟的随笔 篇5

今天是端午节,若非我的工作极其清闲,我还真就不知道呢。这些天始终在瞎忙,忙着写我的长篇小说,从而导致我只记得今天该上什么班,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人说这是专注的精神与境界,但在我看来,自己纯粹就是个傻子。

平常情况下的周一,哪次不是琐事缠身,累得不行?要么跑到腿疼,要么聊到嘴疼,腿与嘴的受累,正是保安行业的特性,不足为奇。而这个周一,由于是端午佳节,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公立幼儿园也是要放假一天的,故而,我也借了个光,享受一日之闲。对于保安来说,虽然没有正式的假期,但我之前就已经说过了,看少有人进出的岗,又与假期何异呢。

我这个人很怪,凡遇节日,无论大小,都不上心,即便是在中国倍受关注,倍受瞩目,影响力非比寻常的的农历春节,我也不上心。记得以前我小的时候,还知道吃喝玩乐这几样嘞,可现在长大了,居然连这几样都不以为然了,以至于常有人讲我成长了一岁,也便成熟了一岁。

我却笑而不答,怕对方嘲笑我“虚无主义”、“颓废主义”、“过度现实主义”的极致。“虚无主义”和“颓废主义”倒是很好理解,那么“过度现实主义”又是何意呢?简单地说,现实过头,便是虚无,就跟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乃一个道理。一个人,越往上走,越往深学,才越知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博大。

另外,我讨厌“长一岁”这个说法,我更喜欢“老一岁”这个说法,只是春节期间这么说总归不太好,谁让老与死是近亲呢。但我常常慨叹自己已老,以至于对春节就更加不上心了。

言归正传,还讲端午。由于是周一,按照规定,我自动调到最喜欢的午班上去了。一早起来,上厕所、洗脸,然后回到寝室,拿起手机,打开微信,好一顿问候。我跟其他人还不一样,问候极其简短,因为是单发的,而非群发的,单发若还要我逐个长篇大论,我怕自己手会骨折。

我丝毫不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没有诚意的表现,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有诚意,能够花费时间给一些网友送去问候,这本身就是一份诚意,谁要说这不算诚意的话,那么我也无话可说了。

鉴于我的诚意,我也得到了这些网友的回馈。这类有关节日的问候与寒暄,其实就是在借节日之气氛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在网络世界里认识的所谓好友,通常要聊,倘若长时间不聊,情分就会减退。此与现实生活中结识的朋友又完全不同,即便有日子不聊了,情分仍在。

网络世界的本质,真假难辨,我也曾迷蒙过,可后来也就澄明了。看头像,诉真情,怕是连自己都不尽然相信,无非是一种憧憬,一份幻想,一点消遣。

诚然有趣的是,每逢佳节,一些诗词文章群里的才子佳人们便会借题发挥,乘兴而书,或文章,或诗歌,或古诗,或古词,可谓是接踵而至,层出不穷。我也不晓得他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写下的,反正当正日子来临,便会发在各种群组里,就好像足球比赛里的观众席上那数以万计穿着统一着装,喊着统一口号的观众排起的人浪,一排坐下,又一排站起,还不忘高举两张坚硬的,色彩鲜明的,似乎永远不会褪色的,永远不会锈住的牌子,其中一个牌子上写着“庆端午”,另外一个牌子上则写着“忆屈原”。

我没有写,也没有为他们之所作所为鼓掌叫好,哪怕是最简单的赞美都没有。我不想违心做事,既然不曾细心阅读他们的作品,且读之有慨,也就没有做任何评价,我既不想欺骗他们,也不想欺骗我自己。

那类东西给我感觉未免千篇一律,无非是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直到恨恨而死的屈原的悲壮的痛诉与呼声。说句不当说的话,屈原的精神的确是顶了不起的,然而后世之人为纪念他所作的文章,除了敬仰他的精神,亦不乏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借屈原映射自己,怆然喟叹,自己又何尝不是个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人呢?

我记得辛弃疾曾写过两篇《北固楼》,其中一篇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句如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阕词表面上是借登临北固楼抒发对孙权的钦佩与赞美,敢于直面对抗曹操的英勇无畏之决心,恪守父兄基业,坐断东南,独霸一方,与曹刘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可实际上呢,也是在气恼自己未能得到重用,愤恨当权者的平庸与怯弱。

若非这类诗词读多了,也断不敢直抒胸臆,振臂高呼——纯粹的文人,终归是羸弱的!

偶翻微信上的朋友圈,见一位网友姐姐发了一篇自己写的诗作,题为“一曲《离骚》,借问九天”,内容如下:

昏君无道害忠良,

报国无门恨楚王。

天问离骚沧浪水,

至今吟唱汨罗江。

我看罢,当即点了个赞,非由心,仅礼貌尔,并留下了几个字的评论,“今天写屈原的文章,比包的粽子还多。”并附上两三个表情。

她很快就回复了我,就一句话,“闲着没事,写着玩。”

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我很清楚,很多人的.精神和抱负是被压抑着的,被谁压抑着?被自己的身份压抑着。但凡写文章的,都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抱负的。所谓的玩心,只因他还没有登高一呼的资格,策动舆论的能力,索性故作谦逊,以玩心自遣,以玩心自嘲,以免被人讥诮冷啐,“你算什么,装什么权威!”。

纵观古今,凡郁郁不得志者,选择的路通常只有两条,一是屈原,二是陶潜,再无第三类。

端午节感悟的随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