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教学随笔内容页

大班教师游戏随笔(推荐5篇)

2023-09-26 06:46:02教学随笔

大班教师游戏随笔 (一)

幼儿园教育随笔:让区域材料的投放“活”起来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在许多幼儿园里也不难发现,材料使用方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如开展美食一条街的活动——面馆。教师给孩子提供了一叠报纸,旁边则放置着一碗已被教师撕好的“面条”。那么这无疑告诉大家“面”就是应该这样做的,孩子在这个活动去的任务就是撕纸。孩子根本不必要去考虑什么,那么试问孩子在参加这个活动区获得哪方面的发展呢?如果换一种方式,将许多材料放置在一起,有报纸、毛线、橡皮泥等等。由幼儿自己去制作面条,说不定他制作的面条还花样多种,销量不错呢!那么又试问这两种活动你又更喜欢哪种,哪种更能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呢,我想答案是无疑的。 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层次性和开发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认识。

其一、多用性。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多种用途,使材料真正满足孩子的需要并达到教师的目的。例如:在让孩子通过操作将同一瓶身与瓶盖子配对时,我们还考虑到可以根据瓶子的大小、高低、粗细进行排序。所以在收集和提供材料时,我们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特征的瓶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在当孩子们以给瓶子配对为目的的游戏时,突然发现它还可以用来按不同特征排序,他们是那么的开心与骄傲,不停的与身边的同伴介绍和交流。我想,这样为游戏提供材料,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并达到教师的目标。

其二、层次性。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同样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中要注重层次性。所谓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如小班幼儿有一个“剪薯条”的内容,我们提供的是学习使用剪刀的相关材料--吹塑纸,就预先为幼儿画上较宽的直线、较窄的直线和曲线等几种不同的线条,使幼儿在随意的自由剪之后,能够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提高操作水平。使同一种材料有不同的难度差异,能够适应不同能力层面的幼儿的需要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又如,大班幼儿有一个探索“斜面”的活动,教师为幼儿的材料,也是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的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自己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发生的不同运动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表面有不同材料(摩擦系数不同)的斜面,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它们的秘密,也可以为幼儿准备除了球体以外的其它立方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它们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以上赘述,可以说明,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应能够随着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材料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能够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地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在自身的发展上不断有提高的作用。

其三:开发性。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的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既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有利于幼儿获得知识经验。如语言角,小班可从单幅图片的短句讲述到拼图造句;中班可从看图讲述到排图讲述;大班则可续编故事到按自己的意愿组画讲述。这一活动融语言学习、绘画、手工操作集于一体,幼儿在认认、玩玩、剪剪、拼拼、讲讲中发展了思维、想象、语言和绘画能力。

大班教师游戏随笔 (二)

12月4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但是对于我们金拇指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却是老师们成长、学习、提升的不寻常的一天。从集团培训回来的三位老师,精心准备的三节公开课终于成功展示给老师和家长的时候,她们的如释重负和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大家有感于我们有这么好的平台来共同成长,有感于课程带给我们和孩子的震撼,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创思”课程的魅力和教师预设问题的能力,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孩子已经在课程的实施下,思维、个性、行为得到了丰硕的结果。

经过近9个小时的教研活动,大家没有感觉到累,依然是激情四射、意犹未尽,最后在姚园长发自肺腑、信心满怀的鼓励和展望下,结束了一天的教研活动。这次的活动,羊兰河的后勤人员全部加班,感谢他们的无私付出,保证了这次活动每个教师的全部参与,使得活动的顺利实施。又一次彰显了我们金拇指幼儿园的团队力量,体现了我们的凝集力。祝愿我们一直这样手拉手、肩并肩地走下去,为了我们明天的美好继续努力!

大班教师游戏随笔 (三)

今天下午,我班正在进行区域活动,正当孩子们玩的高兴时,结构区的志扬小朋友竟然把玩具摔在地上,或把玩具扔着玩。他倒乐呵呵的。其他孩子却愤愤然。为了能及时把握机会。让他认错。我没有马上过去。这时,志扬又把玩具扔到美工区的小朋友们的坐区里,还吓了孩子们一跳。于是我走过去大声说:"喂,小朋友,你们快听一听,是谁在哭呀?"孩子们都停下来,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奇怪的问:"老师,没有哭的呀?"我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说:"怎么没有呢,你们仔细听听,好多玩具在哭呢,它们对小朋友们的意见可大了,刚才有的小朋友扔玩具,把玩具摔疼了。正在哭着向老师告状呢。它还说,如果你们在不爱惜玩具,它们就会与别的班里的小朋友交朋友。不与我们班的小朋友玩了。我的话刚说完。下课铃响了。志扬乖乖地把玩具捡起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一声不响的轻轻的把玩具和其它材料收好,并轻轻的放入玩具厨里。

适时教育,恰到好处。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乱扔玩具的现象。

大班教师游戏随笔 (四)

一、 游戏开始时 “风波不断”

升入中班后,孩子们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了不少,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把选择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我们会事先让孩子自由选择相应的游戏区域,并在简单讲解游戏规则后,直接让孩子们塞好椅子,进入区角进行游戏。但这种“集体行动”的方式,看似简单、省事,却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各种“风波”层出不穷:

“老师,我们科学角多了一个人”

“宁宁她插的是益智区,怎么跑数学角来啦!”

“老师,今天银行里怎么没有人?”

……安静的教室里传来了各种各样的告状声。

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怎样让孩子们在游戏开始时的常规更稳定有序呢?我做出了初次的尝试,即采用孩子“分组轮流进入游戏区”的方式开始游戏,果然这样做以后,直接避免了许多小摩擦,但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无法检验幼儿是否玩对了区角?每个区角的人数是否正确?经过再次的深思熟虑,我又一次调整修改了这一方式,决定用每个“游戏区角的名字”轮流请孩子进入区角游戏,这次的尝试终于见效了,幼儿进入区角游戏时更安静、有序了,更重要的是老师能直观、迅速地检查每个幼儿是否玩对了区角或检查每个游戏区的游戏人数是否正确,一举多得。

分析:

这是幼儿区角游戏时的一个开始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细节。作为老师,我们清楚地知道孩子从小班的“到区角直接挂牌选择游戏”到中班的“自主选择游戏区角并进行游戏”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这不仅要要求幼儿理解“区角标记”与“区角”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在插排时还要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准确判断还能不能选择该区角,所以用“区角名字轮流请”的方式,既能帮助幼儿反复巩固对区角位置;又能判断人数是否正确,减少了许多麻烦,可以说更简单、合理、高效。孩子们在安静的游戏氛围中亦会玩的更专注、更投入。

二、 区角内争吵声频频

当孩子投入区角游戏时,由于他们谦让、分享意识薄弱,缺乏合理分配空间的能力。当几个孩子挤在一起紧挨着游戏时,玩着玩着便会因为争抢游戏材料、拥挤等原因而发生争吵,在这种干扰下,孩子的情绪、注意力等自然受会到影响而无法集中。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我在组织孩子开展游戏前,加强了孩子的规则意识,同时又通过“情景再现”“组织幼儿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了各种交往技能, 如,“2个人同时争抢一份材料该怎么办?”“几个人同时争抢一份玩具该怎么办?”在大家的讨论声中,我们一致认为,“剪刀石头布”、“黑白电视机”等游戏以及“相互商量”等方式都能解决孩子争抢材料的问题。第一次的调整的确解决了因选择材料发生的争吵,但在区角中游戏操作时,还会因为孩子都挤在一块,缺乏充足的游戏空间而矛盾频频。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便要对症下药。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事先对每个区角内幼儿的座位进行合理适宜地分配,并在相应的摆放椅子的位子上贴上红色方块标记,这样既给孩子一个暗示的作用,也还给了他们一个充足的游戏探索空间,避免了许多干扰,使他们能更专注地投入游戏中。

分析:我们知道,即使是中班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抢材料”“抢位子”等情况,势必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活动效果。但注意到了这些细节,我们通过“强化规则意识”“在区角内贴标记”等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些矛盾,同时还给了孩子一个安静的游戏空间,让他们尽情徜徉在游戏的海洋中,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各种知识经验。

三、 游戏结束时材料混乱不堪

每天区角游戏结束的时间,是最让我们头疼的,因为孩子们在听到音乐整理收拾材料时,即使有了各种点和线的标记,但为了追求速度,还是会很随意地就把材料往柜子里乱塞,最后导致游戏材料混乱不堪,有时甚至会影响游戏活动的再次开展。

对于这一情况,我事后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可能“点”“线”标记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太抽象化。为了给孩子提供比较具体的、更形象的参考依据,我将“点”和“线”改成了各种游戏材料的实物图,这样一来,孩子们在收拾材料时也能对号入座,有理有据了。但问题又来了,在数学角玩扑克牌时,聪明的昊昊频频发来“求救”信号,“我的纸牌缺了,玩不起来”!原来昨天游戏时,小朋友在收拾时把两份纸牌材料都混在一起了,所以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再次游戏。在关注到了这一细节后,为了避免这一因素的干扰,决定在纸牌的背后贴上两种不同的标记,这样孩子在游戏结束后,只要按纸牌背后的标记特征轻松的分分类,并把材料收拾好。当然这一举动,不仅能培养孩子做事耐心的行为习惯,也是孩子们游戏再次顺利开展地保障。

大班教师游戏随笔 (五)

在实施《纲要》改革课程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

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因此,我们进行中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针对难点、结合实际,探索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或者说是课程)的重要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一、研究案例——以幼儿为主体、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或者说是课程)的重要形式 在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在中班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体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下面我就通过以下具体的活动实录,对包含在其中的教师行为进行尝试性剖析。 实录: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带上各自的进区牌,在区角旁用彩色笔做一个记号后,陆续进区活动了…… 区域名称 活动内容与投放材料 活动情况 教师行为 美工区 活动内容:我来教你来学投放材料:幼儿共同收集制作的有关材料 教师:今天,陈滢带来了一个她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陈滢小朋友说:“你们看,这是我在家里折的小鱼!“那你教我们好不好呢?”傅一凡小朋友问,陈滢“好呀,你们每个人要找一张正方形的纸……”小朋友们开始学习折小鱼了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让幼儿进行互动学习 语言区 活动内容:讲述录音投放材料:录音机 欧阳正林小朋友正在私密区里对着录音机自编故事。 不介入,用听磁带的方法了解幼儿讲述情况 动手区 活动内容:使用筷子提供材料:练习区——筷子、各种小动物的模型、各种食物模型;比赛区——筷子玻璃珠、篮子、计时钟、统计表、规则标志等 比赛区中,幼儿正进行夹珠子比赛。其中“裁判”正认真数着秒针移动的圈数,控制比赛时间……突然,黄澜小朋友拿着小动物食物的盘子跑过来说:“我们用它来比赛吧!”小朋友们着急地说:“不行,这里有标记,比赛只能用珠子!”黄澜小朋友站在一旁生气……教师立刻明白黄澜小朋友一定还不会夹珠子,便把她带到练习区,鼓励她和小朋友们比赛给小动物喂食物 用标志进行隐形指导;发现幼儿的困难,及时介入科学区 活动内容——观察“小蝌蚪”投放材料:装有小蝌蚪的盆子 钟晓华小朋友来到自然角大叫起来:“快来看,小蝌蚪长出前腿了。”几个小朋友围了过去,你拥我挤地寻找长出前腿的小蝌蚪。教师问:“怎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数清楚长前腿的小蝌蚪呢?” “在它们的身上挂个牌子”,“不好、这样小蝌蚪很辛苦,给小蝌蚪涂上颜色”,“那不是一下子就掉颜色了吗?”,教师:“那怎么办呢?”连扶涛小声地说:“可不可以把它们分开放?”教师接着问:“怎么分开呢?”“把长前腿的小蝌蚪放到另外一个盆子里养。” 连扶涛小心地回答。教师:“小朋友们,这个方法怎么样?”幼儿们都点头说好。于是,小朋友们开始寻找舀蝌蚪的工具和盆子…… 直接介入,以问题促进幼儿不断探究 自由区 活动内容:棋类游戏投放材料:幼儿自带各种棋类玩具 幼儿自由结伴,带着草席到自己喜欢的角落玩起了五子棋、飞行棋、斗兽棋……这时,有两个小朋友吵了起来,教师注意倾听他们的话语,认为他们还无法形成对游戏规则的共识,便走了过去 幼儿发生纠纷时介入 整个实录展现的是孩子们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较好把握,为幼儿完成学习过程提供了条件。

二、研究结果——灵活调控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材料、开放性的教师指导配合多样的记录,将大大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动手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初学使用过筷子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练习区——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比赛区——夹珠子比赛,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每人十粒珠子、两个小碗、一双筷子,墙上还有他们夹珠子的数量记录表、名次统计表。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比赛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