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师工作随笔 (一)
黎明,也许我不是第一个迎接它的人,但我却是第一接受它洗礼的人。露水,也许我不是第一个见证它降临的人,但我却是第一个品尝它的甘甜的人。
今日的清晨,我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踏上那条被雨雾笼罩却又是通往黎明的唯一之路上。可不知为何今早的感慨颇多。从寝室到学校,虽说是3分钟的车程,但不知这条路上记忆着多少教师可贵的足迹。别人是朝九晚五,而对于我们来说那只是一种奢望,朝五晚九已是我们日常不可磨灭的记忆。
来到被围墙和教学楼围困于其中的操场上,我不能说这是铜墙铁壁,因为前段时间有一位精神失常的女子,在校外无缘无故地扔一块石头砸向正在教室里正常教学的班级,玻璃撒满一地,所幸师生避过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命中率。虽毫发无损,却难免虚惊一场。
此时,孩子们已经陆续从寝室赶来,列队晨跑,在这看似无情却有义的操场上,我和孩子们画了整整一年之久的一个个420m的椭圆,不知道何时才能跑到终点。420m的椭圆,套得住我们的曾经,却打不开我们的未来。
晨跑结束后,孩子们吃早餐的吃早餐,扫地的扫地,而我还要伏案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记,批改作业,填写各种表格,琢磨卷中题、文中问。晨读铃声噪响,我抱书往教室里走,和孩子们一起晨读。检查是否有学生旷课,询问是否有人不适,还要想怎么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都说男儿志在四方,而渺小的我却坚守在世俗眼光中不食烟火所谓的高大上岗位上和孩子们一起编织他们未来的梦。
每到深夜伏案于办公桌,默念墙上挂的牌匾――“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实用教师工作随笔
实用教师工作随笔 (二)
我是一名从业不满3年的新教师,今年是第一次带小班的孩子。在任教过程中有很多不足和困惑。有时会对小朋友束手无策,缺乏教学经验是最大的问题。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中我发现了在小班的数学活动中,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所以,我发现工作中遇到困惑并不可怕,在问题中发现解决的方法就可以了。对于小班幼儿如何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游戏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将其融入到课程中来效果是不错的。以后我也会多多努力,把工作做好!
实用教师工作随笔 (三)
新学期开学了,班里来了个可爱的小胖子——畅畅,个头比同龄孩子高出大半头,身材比同龄孩子大了一圈,白白胖胖,煞是可爱。
家长离开时,有的孩子哇哇大哭,而他只是默默流眼泪,看上去格外让人心疼。我走过去想抱抱他,没想到他开始拳打脚踢,不让我接近,嘴里还发出好像武打片里奇怪的声音。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也不明白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该如何帮助他尽快度过焦虑期?
放学时我和玲玲老师忙着照看孩子们,也没顾上和畅畅的家长交流。放学后我按照报名的地址找到了他的家,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家访。
畅畅的奶奶告诉我,畅畅出生一个月他的爸爸妈妈就远走他乡打工去了,一年也只有春节回来几天。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种地、养羊,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顾不上管他,也不敢放他跑出去玩,怕不安全。畅畅从小就和电视机为伴。奶奶怕孩子影响自己干活,就买来成堆的零食放在畅畅身边,让畅畅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就这样畅畅吃成了小胖墩。奶奶还挺高兴,觉得把畅畅养得胖乎乎的,儿子媳妇也高兴。
而且因为没有人跟他交流,畅畅只有学说动画片里的话,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不让别人碰,不与他人交流。
了解了畅畅的家庭教育背景后,我制定了个别儿童教育计划。希望通过个别教育让畅畅尽快融入集体,健康快乐地成长。
吃点心
通过家访和观察,我发现畅畅对吃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想就以吃为切入点走近畅畅。
第一次发点心时,我每发给一个小朋友点心就会有意识地摸摸小朋友的脑袋,以示亲切。在发点心时我悄悄观察畅畅小朋友,他的小眼睛一直围着我手里的点心转。走到他的面前,我笑眯眯地把点心发给他,并摸了摸他的脑袋。或许是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点心上,这次他没有像上次那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我想这应该是可喜的开始,我有信心让畅畅融入集体,向快乐出发。
再次发点心时,我除了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开始让孩子们学说“谢谢老师”。大部分孩子都能学着说,走到畅畅面前时,他怎么也不肯开口。我就说:“老师给你发点心,你给老师笑一个吧。”畅畅接过点心真的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容。不管是点心的魅力还是我的魅力,畅畅的笑让我觉得很温暖很开心。
玩积木
开学一个星期,孩子们已经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再哭闹了。晨间活动时,大家各自玩着积木,构建着自己的宫殿。突然畅畅走过来拉住我的手,哇啦哇啦说着什么。这可是他第一次主动来找我,尽管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可我知道他一定有事情要告诉我,我就跟他一起走过去了解情况。原来是他来得比较早,拿了一堆积木在玩,来晚的小朋友从他那堆里拿了几块自己玩,他觉得别人拿了自己的玩具,来找老师告状。遇到问题能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对他来说真是天大的进步。我对他伸出大拇指,说:“你很棒,遇到问题知道找老师。”并告诉他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要大家一起玩才更开心。我接着问两个孩子,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三个人玩?孩子们点点头,我和他们一起用积木建高楼。高楼建好了,两个小朋友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畅畅已慢慢敞开了心扉。
变化
为了让畅畅尽快融入班集体,我抓住一切机会和他交流。晨间接待时面带微笑和畅畅打招呼,晨间活动时在照顾到全班孩子情绪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给畅畅一点时间陪他玩耍,和他聊天。畅畅有了一点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我和畅畅的爸妈取得联系,建议他们每周都和畅畅视频聊天一到两次,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个月过去了,畅畅的行为悄然发生了变化,每天来园、离园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也能跟小朋友正常玩耍了,不再动不动就出拳出招了。看到畅畅的变化,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反复说:“老师,真是感谢你啊!”
一个学期过去了,畅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现在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了;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能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排队喝水入厕时,还会像小队长一样指挥着大家,小朋友也都愿意听他的,让我省了不少心。
寒假里,畅畅的父母带着他找到我,他像小鸟一样飞奔进我怀里,扬起小脸说:“老师,我想你了。”畅畅的家长说:“老师,谢谢你,让我的畅畅这么快乐。”
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我想这就是幼儿教师的幸福。
实用教师工作随笔 (四)
久雨的冬日,一束慵懒的阳光偷偷的透过玻璃照射在教室的桌子上,照在了正在吃午餐的孩子们身上。一个清脆的童声在我耳边响起:“老师,太阳照在我眼睛了。”我抬头一看,哦,是林彦希,原来啊,是一缕调皮的阳光照在她长长的睫毛上,这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轻轻的眯着,脸上纯真温暖的笑容,让我的心暖流涌动。
起身瞻望,操场上,阳光明媚。院子里树叶都被这几日的雨水冲刷的很干净,被这冬日温暖的阳光一照,叶子上滚动的水珠晶莹剔透,显得格外的清新和美丽。让我不禁想和我们班这群可爱的天使一起来分享我的感受。
于是,我和孩子说道:“今天太阳公公出来和我们小朋友玩了。我们快点吃完饭,出去散步好不好。”孩子们拍手叫好。看得出来,孩子们也喜欢这久违的阳光。很快,饭就吃完了。在提醒他们漱口、擦嘴巴、洗小手后,我们就要排着队拉着小火车出去散步了。
平常的时候我都会按个子的高矮来决定队伍的顺序,自然,班上最矮的“小公主”陈奕欣都是被我拉着手牵在第一次,其他小朋友依次排在后面。这个时候,我发现彦希从人群里挤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不放。我笑吟吟的告诉她:“宝贝,我们按平常的队伍排好,你去拉叶紫的衣服。”彦希站在我面前一动不动,也没有松开我的手。我以为她没听懂我的话,于是,蹲下来又说了一遍:“宝贝,你的站的位置是在叶紫的后面,你去开小火车咯。”彦希还是一动也没动,拉着我的小手更紧了。我觉得很奇怪,平常这个小姑娘很是乖巧,今天表现的这么反常是为什么呢?我摸摸彦希的头说:“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去拉火车?”彦希的嘴巴扁了扁:“老师,你可以这个手拉着奕欣,这个手拉我吗?”我笑了:“这样队伍不就乱了吗?小傻瓜。”“可是我就想拉着你的手啊。”彦希委屈的表情带着哭腔。我的身子一震,鼻子狠狠的酸了下。
万万没想到,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随意的动作—“拉手”,竟然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满足。“我就想拉着你的手”,多么简单的理由,我竟然都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在他们心里最崇拜、最敬爱、最喜欢的就是老师了,她们只想说在散步的时候能和老师亲近亲近拉拉小手,我们却为了一味的规则意识去忽略了她们最人文的需求。
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孩子排队的时候总是前拥后扑的往前挤,想要排在前面,其实就是想拉拉的老师的手啊。而有时候我们总是气急败坏的责怪孩子为什么不按秩序排好队。原来是我们未曾走进他们的心。想到这些,我十分愧疚。那一双双伸向我充满希望的小手却被作为老师的我为了该死的规则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开。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残忍的事了。推开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小手,而是一颗充满纯真和爱的心呐。
从这次以后,寄午散步的小朋友每天轮流站在第一个,我每天拉着这一双双不一样小主人却一样温暖的小手,我的幸福就在成倍的增长!因为,被牵小手孩子脸上的笑容告诉我,原来我是这样的被孩子需要着!
实用教师工作随笔 (五)
人教版新教材如今已接触到第七册,从使用过的这七本教材来看,每册的编排结构都是相同的,内容形式也是固定的,分四个方面的内容: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每册书中,每项内容都化整为零地编排在不同的章节,同样每册包括总复习都有八个单元,这八个单元是大小单元(通常我习惯把课时多的称大单元,课时少的称小单元)分开编排,大单元大多数与计算有关,其中包含一部分解决问题,小单元大多数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就拿正在使用的第七册教材来说吧,有这样几个内容:大数的认识(11课时)、角的度量(4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统计(3课时)、数学广角(4课时),课时多一些的只有三个单元,其余几个单元课时相对都比较少,前几册教材的情况基本相同。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多的课时用不了,少的课时又不够的情况。比如:正在教学的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参上教学时间的安排是6课时,可实际上教学这一内容我已经用9课时了,教材上最少还有一课时的练习没有完成,如果要加上复习及测试的课时,本单元最少要13课时,这样一来,真正的教学时间相当于规定课时的两倍。在这一册里,不此这一内容,《角的度量》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实际教学时间是规定时间的两倍。但有些内容如《统计》、《数学广角》虽然还没有教学至此,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两个内容在规定的时间里完全能完成教学内容(不包括复习和单元测试)。可有些大的单元,如《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规定的时间里不仅能完成教学内容,就连复习检测都能全部完成。
按理说时间用的多,每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比较少,学生学得肯定不错,教师教的也会比较轻松,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往往大单元的知识点就集中在某两、三节课上,只要学生能掌握这些重点内容,这一单元也就没有什么难点,学生学得也不错,即使碰到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在重点部分稍加辅导,单元基础知识也能过关。而小单元的教学可就困难的多,我似乎感到每节课都在跟学生在战斗,往往弄得两败俱伤,怎么会这样呢?在小单元里,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起,使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重点,一节一个新内容,优生没问题,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平平的,为了这部分同学,只能多花时间,原本规定一节课的内容,只好进行分解,变成两课时或更多的课时,还不能包括另一部分学生,他们还得留在课后单独辅导,并且辅导的难度特别大,又费时,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不战而退。
面对这些内容,每学期末,办公室的老师经常开玩笑说:碰到这些内容就恶心。但却不得不面对,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小单元的内容,我自创了一种“冷处理”的方法,所谓“冷处理”,说白了就是“炒冷饭”,方法是:先在规定的时间内,适当增加一点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剩下的什么也不做,等新课结束后,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这些小单元上,每天一个知识点,不断的反复、辅导,采取个个依次过关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刺激学生,促使其掌握这些“小”而难的内容,这种方法实用性是不错,但总得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每每用之,心里总不是滋味。
请看一笔流水帐:第七册练习十二有这样一些题目:动手剪(第3题)、判断(第七题)、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第八、九两题),这三题我整整用了两节课(前两项一节课)。第七题中有两道判断题: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我将这两个题目与第3题整合在一起,先用课前准备的学具不断地拼,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好能解决判断题中的两个题目。这样一来,连同生成性的一些内容,一节课就结束了,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也一样,因为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所以量的角比较多,且都在不同的方向,难度也比较大,一节课下来,还有些学生没有量出正确结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