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反思
让孩子自我解决问题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离不开游戏,并且幼儿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因此,沙水游戏更是获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及时的鼓励、适当的表扬、自然的引导,都能使幼儿从中获得用心愉快的情感体验。
如:户外活动时,我们组织小朋友参观了公园里的动物园,回来后,根据孩子们的意愿,我在班上开展了沙上建构活动"动物园"。第一次活动时,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还真不少,刘佳音说:"朱老师,动物园里没有动物怎样办呢?李乐晨、王玉萍、王艳玲几位女孩子说:"朱老师,我们没有东西盖小动物的房子怎样办呢?"陈庆润说:"老师,没有海豚和海狮的家怎样办呢"应对小朋友的这么多的"为什么",我鼓励他们自我去尝试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第二次活动时,我发现刘佳音带橡皮泥来做小动物;李乐晨、王玉萍、王艳玲等几个女孩子带来一大筐积木来给小动物盖房子;陈庆润带来一个空的塑料油桶,埋在沙地里做海豚和海狮的家。当然,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在活动中,他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不论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我总是引导他们自我想办法解决,只有在他们确实需要帮忙时,才给他们适宜的指导。久而久之,他们再遇到:玩沙时,工具不够用了、沙上建构时找不到适宜的替代物、活动中某一幼儿不留意把沙或水洒到另一幼儿身上了、沙上建构时小朋友们快完成的作品被一个顽皮的幼儿碰到了……等等问题时,我们就再也不用愁了,因为他们明白就应如何解决。
人的一生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幼儿期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小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其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这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用的。在沙水游戏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总是支持、鼓励幼儿按自我喜欢的方式去玩沙玩水,玩什么、怎样玩由孩子们自我决定,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让孩子们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能简单愉快地尝试探索玩耍。
沙水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最贴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透过沙水游戏,能够让幼儿锻炼肢体,训练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也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也能够说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因此,在组织活动时,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老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我想办法解决冲突,要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和职责感,还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篇二: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反思
用自信点亮幸福的童年
那是一个娇小的身影,一头长长的头发因为不顺溜而显得很毛糙,她怯懦而胆小,最初的她总是搬着椅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当老师询问她怎了的时候,她总是低着头说:“我不知道我的位置在哪里。”
当老师大喊着“谁还没有梳头”的时候,她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着面包淡定的听而不闻,老师必须走到她面前她才微微的起身。当她吃不完饭的时候,她也不会主动举手说我吃不完了,而是会自己坐在椅子上掉眼泪,等到老师走到她面前询问过后,她才会轻轻地说一句“我不想吃了”每次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见过她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主动叫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她也总是显得唯唯诺诺,她就是中一班的瑶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用了一次放学的时间跟瑶瑶的家长沟通了孩子的情况,瑶瑶的奶奶一脸无奈的说“这孩子就是胆小”。
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的看着瑶瑶,我轻声对她说:“宝贝,你要大胆一些,你的胆怯让奶奶和老师都很着急,老师很愿意跟你聊一聊,也请你以后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要也跟老师谈一谈好吗?”她认真的点点头,在我们达成家园合作计划后,我开始发现瑶瑶细微的变化,在做操的时候她会提醒没有站好的小朋友,在她需要某些物品的时候也能积极跟老师沟通,有一次在我们的班级活动中,当我问她你画的是什么的时候,她也没有像往常那样沉默,而是坚定的说我画的是星空的花海,那一刻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在日常的集体教学中,也能看到她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唯一不足的是她还很少能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但我相信瑶瑶已经慢慢走上了自信的道路,期待她有更大的进步和更优秀的表现,也期待她能用自信点亮幸福的童年!
篇三: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反思
收拾玩具的那些事儿
我们班的孩子非常热衷于建构区的材料,每每区域活动时间那里总是客流不断,平日里短短的过渡时间,孩子们也总要去摆弄、欣赏一番。男孩子喜欢搭建不同款型的军事武器、建构各种堪比著名建筑的建筑物,女孩子则偏爱搭建无所不能的魔法棒以及能够捕捉美丽瞬间的照相机。
在开始玩之前,他们会为自己的创作“储备”足够多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专注于两手之间的作品,完全不在意自己是蹲着还是席地而坐。我常常会被孩子强大的兴趣和专注度所折服,但是问题也由此产生:孩子们过于的专注常常忽略自己在搭建时碰掉的玩具、急于把作品移至展示台却忽略脚下被踢开的积木。在结束活动的时间,孩子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都不舍得离开展示台附近,根本就忘记了还有积木被遗留在建构基地上。“不是我玩的”积木便由此产生。
当面对如野花般零星在地的积木,我们很难再辨识出这是谁拿到这里来的,如果问“是谁玩的”,得到的答案无疑是“不是我玩的”,所以这样的查案似的问题基本是过场话!前期,我们的策略是要求“但凡进入建构区游戏的幼儿都要一起收拾”,但时间长了,便发现每次在那里收拾的总是几张同样的脸孔,有时甚至他们没有去玩过,也会因着“喜欢收拾”而积极的加入其中,而一些真的玩了却不想收拾的孩子便理所当然的不收拾了。对于此可以看出随着孩子的成长,收拾问题是有着不同原因的。那些“喜欢收拾”的孩子多半是基于小班时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以及满足当下被老师认可而获得成长满足感的心理需求,而那些不收拾并推脱说“不是我玩的”孩子,一是因为他们收拾物品的习惯没有养成,
二是因为他们在对物品的归属意识上很明确,如“这不是我带来的玩具!”,
三则有可能是他们责任感的萌芽相对晚些。由此,我所想到并实施的策略基于“行为后果法”产生的——把没有被收拾的玩具送走!目的是让幼儿感受不收拾玩具,玩具会越来越少,以至于不能玩充分玩的后果。一些敏感的孩子很快就了解了教师行为的目的,表现出不舍之情,但一些男孩子更关注教室里还有几箱玩具,这一点也体现出了幼儿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我意识到这一行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来进行!接下来,我期待着孩子们良好行为的出现,能够有多一点对集体物品的责任感!
篇四: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反思
孩子控制欲强怎么办
班里的刘瑜小朋友是个漂亮的小女孩,但性格十分要强,前几天在教室门口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开。还哭闹着:我不想上幼儿园……她妈妈和我聊了聊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我就说孩子在园里表现一直很好,经常帮助别人。三位老师也经常夸奖她,没理由排斥上幼儿园呀?
我送走了家长后找时间和孩子进行了谈话,从与她的谈话中我知道了她不喜欢来幼儿园的原因:说在幼儿园里,有自己想玩的玩具,有时在别人手上自己玩不了,就只能随便玩不喜欢这样;自己命令小组里其他小朋友做事情,其他小朋友不听她的话,令她很生气,她一生气就会和其他小朋友吵架甚至打架……另外,她还告诉我,她喜欢和班里的小杨小朋友玩,而且跟小杨玩得很好。我问她为什么呢?她说小杨非常听她的话,让干什么小杨就干什么……
从与孩子的谈话中我意识到刘瑜小朋友控制欲比较强且属于有领导力性格的孩子,她有着敏感的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她非常有自己的主见,作为老师和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控制欲,但无理的要求可以拒绝或冷淡处理,我们可以多跟这些孩子说说:“这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管这件事”,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你控制、束缚他人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别人这么对你的话,你会不会好受?
让孩子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调整好心态。完全改掉不太可能,但慢慢的孩子会变得控制欲没那么强,改成正常的就可以了。让他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依着他,让他适当体会挫败感对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好处。
篇五: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反思
玩橡皮泥
今天上午我组织小朋友们玩橡皮泥,让小朋友们喜欢捏什么就捏什么,看着小朋友们认真的样子真的是很可爱,我一个个看过去,有些小朋友在捏苹果,而有些在捏动画片中的人物。虽然他们还只是小班的幼儿,但捏出来的橡皮泥像还真有几分相似,走到胡城小朋友的旁边,我迷茫看,看不懂他捏的是什么,便问:“胡城,你捏的是什么呀,告诉老师。”“老师你说像什么?”我假装说“老师猜是一只小猫。”“是的,就是只小猫。”“也像苹果”,“对对对,就是个苹果。”我一时不接,又问:“那到底是什么呢?”“嗯...嗯...嗯...”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旁边有幼儿说道:“老师,他乱捏的。”
顿时他便放下了手中的橡皮泥。我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捏的呀,老师相信胡城小朋友一定很棒的,能够捏出很多漂亮的东西,对不?”只见他坐着不肯动手。
经过反思,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要做到老师的要求和家长所要求,确实不易,凡事都要慢慢来,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是一个好的开始。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而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