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教师随笔内容页

九年级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推荐5篇)

2023-07-17 18:58:01教师随笔

九年级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 (篇1)

嵇康就要死了,齐集刑场的三千士子作了最末一次的聆听之后,千古留传的《广陵散》遂成恒久而遥远的绝响。余秋雨教授为之捶胸顿足,扼腕叹息。其情其景,令读过《文化苦旅》的人无不受到极大感染。其实,《广陵散》早就是一曲遥远的绝响。就算嵇康不死,就算《广陵散》流传至今,又有几人能领略那绵长筝音中的千古神韵?谁敢肯定那齐集刑场的近千名士子中就没有装模作样的附庸风雅之辈?但是,在抖落了岁月的尘埃和历史的余烬之后,逐渐凸现出来的便是曾经失落了的中国古代士人们的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格追求和精纯别致的情感精神历程。而这一切,不正是一曲曲遥远的绝响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晚嵇康三百年的初唐诗人陈子昂就独登幽州台, 仰天而呼、仰天而歌--他为什么而呼、为什么而歌,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我们迄今难以得知。但那种巨大的孤独、巨大的悲哀和巨大的寂寞中显而易见的传递着一些精纯别致的情感体验和特立独行的精神特质。更早些,“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那个行走于春秋时期的古老的民间歌者,反复呤唱的不也是这样一种孤独无奈、哀伤美丽的寂寞情怀么?多少年过去了,这些孤独无奈、这些哀伤美丽的寂寞情怀不都成为遥远的绝响了么?“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士人的追求,士人的悲哀,士人的孤独无奈、哀伤美丽的寂寞情怀谁能理解至深?

这些,都是遥远的绝响。

上《爱莲说》的时候,又一次强烈的印证了上面的这种感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咏莲但何尝不是写人?何尝不是写周敦颐自己?何尝不是写象周敦颐这样的士大夫们的清高、普通、正直、爽快、品德高尚?还有那最令人钦佩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那种卓然独立的人格特征?但是,“牡丹之爱,益乎众矣”,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从古至今,身处被私利和欲望包裹成一团的混沌尘世,不甘形为心役但又浮生无望的中国士人阶层之中,这种惊世骇俗的叩问不正是一种稀薄的、微弱的、仿佛从远古的深山里传来的空谷足音吗?这些象周敦颐一样敬慕莲花,愿有莲花一样高洁品行的人格追求的士大夫们早已成为一种遥远的绝响了。那日,不知是第多少次的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发现同样惊世骇俗的叩问还有北宋时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说,这真是一种绝对的真诚和绝对的无私。但令范仲淹孤独和悲哀的却也正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叩问和这样的悲叹,我们仿佛又一次谛听到了从远古的深山里传来的那种稀薄的、微弱的空谷足音。每至此,我和同学们总有一些莫名的激动和冲动--为这些古代士人们孤独无奈的人格追求和他们哀伤美丽的寂寞情怀而激动和冲动。我们在无限的激动和冲动里仿佛与千古同悲、异世共慨的周敦颐和范仲淹们共同成为一种遥远的绝响了。

上课铃又响了,琅琅的书声也响了起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于是,在琅琅的书声中我已经完全融化到同学们之中再也没有我了。既而又觉得我和同学们都消失了,只有一些遥远的绝响在耳边萦绕……

二、淡 淡 的 一 抹

“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了。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

上完王润滋的小说《卖蟹》,我和同学们长时间的沉浸在一种清丽空灵、恬淡隽永的优美意境之中。太美了!美的人物、美的心灵、美的意境和美的主题共同构成了课文的美。几天来,那碧蓝碧蓝 的海面上涌动着的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依然在我的脑际荡漾……

王润滋说,看人作国画,颇受启示:只淡淡的一抹,便是远处的山,便是高天的云,便是雾中的小屋……听作画的同志讲,这淡淡的一抹中藏得下很深的功夫……

王润滋又说,浓有浓的风格,淡有淡的味道。……《卖蟹》应该追求一种清淡的味道,像煮蟹,打开锅,应该是清汤白脑儿。不过,这要看蟹是否鲜,火候是否到……

是呀,“蟹是否鲜,火候是否到”,小说的内容是否清新饴人,小说的艺术追求是否达到一定高度,这一切均包含在那“淡淡的一抹”中。看似浅显容易,实则复杂奇崛。洗尽了铅华方始窥见事物的真醇。

于是,我也颇受启示,好的文学作品如此,好的教学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若对语文教师中的名师做一番比较,就会发现这些名师依教学风格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文采派风格的名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他们的课在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的广度上获得成功。本色派的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手段及形式上简单一般,但他们追求从课文文本的思想内涵的深度上打动学生的心灵。细加推究便可发现,前者乍看丰富繁杂实则容易模范,后者看似简单浅显实则难以追摹。“本色派”的老师努力挖掘课文本身的思想内涵,以期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以课文内在的美来相互感染。就在这种相互感染的过程中轻松而极富美感的实现了固有的教学目标。特级教师钱梦龙、于漪、魏书生、李吉林等语文名师的教学实录都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率真之美,但谁不说,这种自然率真的淳美之中却有一种令人难以企及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艺术真境。这可真算是在“淡淡的一抹中藏得下很深的功夫”了。

画家淡淡的一抹,便有了远处的山,高天的云,雾中的小屋……谁都知道,为了这“淡淡的一抹”,画家曾临墨池、积笔冢,寒暑不辍,废寝忘食,付出了多少心血?作家淡淡的一抹,便有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真切感人的生活场境。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呤双泪流”,这“淡淡的一抹”包含了作家多少年的审思推敲、烹文煮字、艰辛忘我的艺术追求呀?语文名师“淡淡的一抹”便使教学艺术达至“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艺术真境,又何尝不是他们呕心沥血、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结果?

什么时候,忝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才能在“淡淡的一抹”中轻松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呢?留给我们的只是永不懈怠的努力。

三 、 愉 悦 的 逾 越

上《 < 咏柳 > 赏析》时,我让同学们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背完后问,这首诗写的好不好呀?大家齐声回答说好。我又问:“大家说这首诗好,可好在那里呀?”于是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了。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赏析诗歌的语言 。

我对同学们说“对于一个美的事物而言,我们能感受到它的美,这说明我们已具有了对美的感性体认能力。但这还不行,我们不仅要能感受事物的美,还要想办法说出事物为什么美?这就是说我们要有欣赏事物美的深层分析能力。怎样才能培养我们欣赏美的深层分析能力呢?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琴方能识音’,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形成我们感受美的深层分析能力。好,从今天起,我们从怎样欣赏古诗入手来培养我们感受美的深层分析能力。”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咏柳》赏析。

我让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读完后让他们归纳一下袁行霈教授是怎样 赏析诗歌语言 的。同学们很快就把课文读完了,可也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回答提出的问题。于是,我又问了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作者怎样赏析诗的第一句呢?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作者解释诗句的意思。”另一个同学接着说:“这里不是解释,是 串讲诗句 大意。”同学们纷纷附和后一个同学的意见。我发现同学们的思维已渐趋活跃了,就追问一句:“大家看,作者的串讲诗句有何特点?”

“用自己的话生动地加以串讲。”

“层层深入的讲析诗句的丰富内涵。”

“生动通俗的再现诗句的形象性。”

……

同学们纷纷回答出自己归纳出的特点来。这时,在许多纷乱的声音中有一个同学说:“在串讲诗句时, 抓住关键词 加以串讲。”

“对!抓住关键词串讲,归纳得太好了!”我立即作了中肯的评价并适时作了点拨,“可见,赏析诗歌语言时,一般要串讲诗句,而在串讲诗句的过程中又要以抓关键词语为手段。试看,作者在赏析后面的诗句时是否也是这样?”

经过讨论,结论很快出来了。作者赏析第二句时先分析关键词语“丝绦”,后串讲诗句。赏析第三、四句时,只是串讲诗句,并没有去抓什么关键词。这时我又问同学们:“在赏析第二句时,有那么一个句子,既不串讲诗句大意,也没有分析关键词语,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同学们立即又埋头看书了,有几个同学很快的举起了手:“是第三个句子--‘上句写柳树给人的总的印象,这句是具体地写柳树,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最足以代表柳的特征了。’它的作用是说明各个诗句在整个诗中的作用。”于是,我让同学们作了水到渠成的概括。赏析诗歌语言常见的方法是(一)串讲诗句;(二)抓关键词语;(三)点明诗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至此,我又问同学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从本课我们可以看出来,赏析诗歌的每一句语言时,以上的三种方法都要全面遵循吗?”

“不,这要看情况而定。有的只串讲诗句;有的串讲诗句和抓关键词相结合。而点明诗句在全诗中所起作用的句子则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同学们很快的做出了回答。

我就让同学们用刚学过的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和规律来赏析《静夜思》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同学们兴奋了。有的凝眉思考,有的埋首疾书,有的相互讨论。几分钟后,几十双黑葡萄般晶莹的眼睛便开始望我,许多只耦节般白晰的小手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

一个同学说:“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从窗户里攀进来,地上就象是洒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一个同学说:“‘月光’是无形的,但作者写月光象霜一样的在地上洒了厚厚的一层,使无形的月光变得可触可感,写得极为真切自然。”

一个同学说: “作者写水银般的月色象洒在地上的霜一样, 用一个 ‘霜’字,营造出了秋天月夜的凄清和寒冷,强烈的衬托出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浓郁感情。”

九年级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 (篇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老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老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老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老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 “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老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老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老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老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老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老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老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老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 “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老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0多年来,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我先后在《课改通讯》、《小学语文作文》等县级、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我联系教改实际,撰写的《作文互评好处多》、《剪纸与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妙处》等论文获奖。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老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老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老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九年级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 (篇3)

经过了近半学期的教学,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兴趣比对历史的兴趣更为浓烈许多。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九年级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 (篇4)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3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九年级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 (篇5)

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

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