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
一、导入,解题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接诗词,有信心吗?
海内存知己——
故人西辞黄鹤楼——
劝君更尽一杯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读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是送别诗。
生:都是关于友情的。
师:看来我们的古诗文中描写友情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篇关于友情的文言文。谁来读题?
生2:伯牙绝弦
师:“弦”不好读,再来试试。全班同学一起读吧。
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技高超被称为琴仙,有一年中秋节出使楚国,行至江边一时兴起弹起琴来,这优美的琴声吸引了砍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传诵的故事——
3、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呢?
生:绝是断绝的意思,伯牙绝弦就是说伯牙割断琴弦,再也不弹琴了。
二、初读课文
4、师:读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师:是啊,身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自读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在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6、师:这里面有两个字需要注意,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兮,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读文言文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咏三叹——读出古文的韵律美。指导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怎么理解这里的“谓”,老师查到这三种解释,你觉得应该选哪一种?
生1:认为,以为;
师:“世”怎么理解?
生2:世上,人世间。
师:是的,这种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比如在《杨氏之子》一文中的这个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是夫子家/禽,指“夫子家的鸟”,同样,在文中“谓”和“世”之间也要稍作停顿。谁来读一读?
7、师:要想读好文言文,还要根据古文的韵律,给文章划好节奏,(出示划好节奏的课文)这样你是不是就会读了呢?试试吧。这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深入读文,理解知音
8、师:《伯牙绝弦》是关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他们的特点?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9、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这一点?想一想。
生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能不能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生2: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想到江河,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善哉”这里的善与前面的不一样,你怎么理解?
生3:“善鼓琴”的“善”表示擅长,善于;“善哉”表示赞美,好!好啊,真美妙啊。
师:用现代汉语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好啊,真棒啊。
师:这样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在古文中也是很常见的。看来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10、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赞道——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啊登上泰山后觉得天下都小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是五岳之首,是高山的代表,司马迁也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一起读出泰山五岳独尊、顶天立地的气势。
钟子期还说——对比前面的泰山,我们知道这里的江河也不是普通的江河吧?它们在文言文中是有特指的,你们知道是指的什么吗?
生:长江和黄河。
师:对,它指的是我国最大的江,长江,和我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了长江和黄河,你的脑子里又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呢?
生1:波澜壮阔
生2:波涛汹涌
生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波澜壮阔的江河。你能读出泰山和江河的气势吗?
11、师:俞伯牙被称为琴仙,那他的琴声中一定不仅仅表现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那你觉得他的琴声中有可能还表现了什么动人的情景呢?
生1:平湖飞瀑
生2:古木参天
师:好,都去看九寨沟了,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动人的场景呢?
生3:徐徐清风
师:有没有发现她说的这个词和前面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是AABC式的词。
师:(出示“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皑皑白雪”图),那我们同桌之间也来当一当伯牙和子期,看看是不是彼此的知音呢?
伯牙鼓琴,志在志在 ,钟子期曰:
“善哉, !”志在 , 钟子期曰:“善哉, !”
12、师:正所谓伯牙所念——
师:这里的“念”字与前文当中的哪个字意思是一样的呢?
生:志
师:对,念和志是一个意思,指伯牙心里想,伯牙心里想,钟子期必得之。那么,钟子期到底得到的是什么?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就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了吧?
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是孔子对音乐的评价。尽美:主要指音调、节拍等形式的完美;尽善主要指其所涵蕴的思想意义之雅正,在古代,善是比美更根本的东西,子期叹伯牙琴声“善哉”,不仅是赞其音色美好,更是赞其寄托在音乐中的志向和胸怀。伯牙究竟是怎样的志向和胸怀呢?正如钟子期所说“峨峨兮若泰山……”是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是像江河一样博大宽广的胸怀,是一种志存高远、胸怀大志的志向。
13、师:请你想象,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心里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了什么,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你是怎样的心情呢?这样一个与你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知志、知念又知心之人不正是你的知音吗?当你遇到这样的钟子期时,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呢。
生1:悲痛
生2:难过
师:带着这种理解和体会齐读这一部分。“伯牙鼓琴……钟子期必得之。”
四、知音之死
14、师:从此,这曲《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而伯牙和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相传,伯牙和子期都觉得相见恨晚,相约来年的此时此刻还在此地相会,第二年伯牙满心欢喜地乘着扁舟而至,迎接他的却只有子期那冰冷的墓碑。读——(子期死,伯牙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琴声再起,对着的再不是子期那陶醉的神情了,再读——孩子们,你听,这断绝的仅仅是琴声吗?(志向,理想,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15、师: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在《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中都有记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谁来跟老师配合读一读这首短歌?
师: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上句,男生读下句。忆昔去年春——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语文书《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2)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
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伯牙绝弦》教学建议
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
(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绝弦》教案
……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
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
生:伤心。
生:忧郁。
……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
生:欢乐。
生:心奋。
生:高兴。
……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伯牙绝弦课文简说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
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语文书《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3)
罗才军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