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教学随笔内容页

初三写作教学随笔

2023-10-16 17:04:01教学随笔

第1篇:初三写作教学随笔

前些天,听到一位老师在苦笑着大发感慨:“这次的作文真好批啊!”我不禁奇怪,都说:“写作文是学生一大难,批作文是老师一大烦”怎么又……?原来,这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20__年的我》,交上来的54篇作文中,竟有30多篇都套用了同一个模式:“我睡着了,梦见……醒来,原来是个梦。”

我不禁想起当前作文教学“为学生铺好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状况。这样的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不能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或创新的想法表现出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往往没有“新颖之作”产生,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指导方法。

作文课上,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周围事物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启想象的大门。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公园、田野、溪边去完成作文;也可在实物描写时让学生带来喜欢的玩具、相片等;还可在作文前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为唤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还可采用听音启发想象法:听音乐声、车声、鸟声等,启发学生由声音想象到有关的事物;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趣与现实生活等因素将命题作文改成半命题作文,甚至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做法,向学生征集命题,教师点拨等等。写作时,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想,老师帮着想的方法,也可以集体组成智囊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既可以“强强联手”也可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先想后说,说好了再写。这样,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尽情的展现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有人认为范文只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路,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还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我觉得让“白纸一张”的小学生去自探写作之路何其难也,运用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利大于弊。但范文的选择一定要讲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类似,也可以尽量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新题材、新构思、新手法。

第三,作文评改方法要灵活,给足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修改,完成了一篇作文,实属不易,作为老师,不可随意否定其成绩,要以人为本,面对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的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个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建议,作文评改采用“典型评析——互评互改——展示交流——评语激励”的步骤进行。

1、典型评析。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作品,指出其优缺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当然,评析时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引导学生自己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鼓励学生自主修改,进行创造性发挥,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互评互改。这一环节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认真地读自己或好友的作文,然后依据“典型评价”的思路、方法进行修改。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其他组员听,征集组员的意见进行修改。

3、展示交流。学生拿出修改好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听,教师鼓励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发掘优点,指出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角度去评价作文。这样不但帮助学生修改了作文,还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一举多得。

4、评语鼓励。就是请对方在自己的文尾写上一段鼓励性的评语,学生看过评改和评语后,也在文末写出自己从这次作文评改交流中得到的感受。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创作的动力。

以上整个评价活动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的表现,做到了“有话就说”,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均得到了发挥。

最后,共同体验创作乐趣。学生成功了,应该让他们品尝乐趣,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或念给父母听,同学互相评赏后还可以把精彩的篇目排练成小话剧演出,有创意的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投稿。这样通过读稿,评稿,演稿,投稿,能够强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想办法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科学的、新颖的、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描述眼中的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乐思善写中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不但要多给学生大胆写、自由练的机会,还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兴趣习作的引路人。

第2篇:初三写作教学随笔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怕写作文,学会作文?特别是让农村小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成了所有奋斗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我觉得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一、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抑制学生思维

1.老师们重视遵循着教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列提纲——草稿——学生修改——抄写的双课时模式教学。

遇到一个作文题目,各位教师害怕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无从下笔。因此,总是教师讲在前、学生写在后,殊不知,这样一来就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让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一点创新求异。我们的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师总是习惯把批改作文放在课后来进行,没有及时的反馈,收效不大。全班几十篇作文,每篇都要精批细改。一字一句,一段一篇,都仔仔细细地给学生检查,错字、别字、重复的、不具体的、或换或改,或增或减……兢兢业业,乐此不疲。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为什么?作文本发下去,学生没仔细读,即使读了,也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老师与学生毕竟有一段年龄差距,生活阅历、思想、行为怎会与老师完全一致呢?

二、作文数量太少,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

农村小学规定一周两节作文课,但许多教师为赶语文教学进度,一般两周才上一次作文,一学期共八次,加上单元测试卷上的作文,一学期也不过十多个作文。但这个中间还有些作文题是同类型的,学生作文也是“换汤不换药”,一个作文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思维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学生的思维也是一样,不经常训练,想要一下子提高是不可能的。

第3篇:初三写作教学随笔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初中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呢?从生活中寻找契合点,运用生活这把钥匙打开向往之门,我想,热爱生活的学生们定然兴味盎然。“学习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①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教学感到有趣,从而产生乐趣,进而形成志趣?

首先,要使学生对作文的题目感兴趣,即命题。

联系生活,这也是语文训练的策略,是使其生动活泼的手段。“生活是源,语文是流。”③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发展表达能力的基础,要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就要使它同学生的基本生活联系起来,同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联系起来。特别是作文,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其诀窍就在于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命题,也就是说,题目要来源于生活。

叶圣陶说了:“一个中学生,自己要作的题目实在很多。上学听功课,随时有新的意想、新的发现,是题目;下了课,去运动,去游戏,谁的技术怎样,什么事情的兴趣怎样,是题目;读名人传记,受了感动,看有味小说,起了想象,是题目;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如种树,如养鸡,如窥显微镜,如测侯风、雨、寒、温,都是非常有趣的题目;校内的集会,如学生会、运动会、演说会,校外的考察,如风俗、人情、工商状况、交通组织,也都是大可写作的题目。”②这段话说明了学生可写的题目是很多的,概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出题目时只要细心地观察和深入地了解就能够命出受学生欢迎的题目。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引起他们的兴趣。

其次,要使作文教学的指导过程有趣,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传统作文的指导过程是在给出题目后,展示要求,然后给学生读篇范文,紧接着就是学生按要求写作的时间。这种方式在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仍在大量使用,造成了学生在作文时的被动局面,收效甚微。赖正清老师的“一堂生活作文课”《在集市上》可给我们巨大的启示。

就在大家听说是作文提不起兴致时,赖老师却微笑着告诉大家不是作文课,紧接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市上的情况谈起,如话家常,学生渐渐进入角色,并让他们表演买卖的场景,引导他们思考生活。这可以说是一堂不是作文课的作文课,没有作文字眼,但学生又实实在在经历了作文这一过程,完全是作文过程的生活化。从这可以看到,只要教师能够跳出窠臼,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学生乐在其中,何“苦”之有,何“惧”之有?作文课上的唉声叹气定会减少,代之以充满活力的笑声。最后,开辟作文教学第二渠道,走进生活调动写作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③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抓住课堂这个环节,还要抓住课堂的外延——生活,即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文体、团队、科技、社会实践甚至旅游等,还可以开展课外作文比赛、写观察日记、开展向报刊投稿竞赛、出黑板报、办刊物、专题纪念活动、开展演讲、辩论比赛等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激情,调动他们自主写作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地活动,去做、去说、去写,把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既解决了学习任务紧张、无“米”下锅的问题,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生活的情趣。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让生活教学生审美,让他们的心因生活中的美而产生激情,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把单一的作文课拓展为实践后写作、交流后写作、争辩后写作、汇报展评等课程,使写作逐步成为张扬个性、表现自己需求、洞悉社会的渠道,让学生有事要叙、有理要说,达到“我要写”的心理渴求。

运用生活的原理指导初中作文教学,正是作文教学在“大语文教学观”上的反映。所谓大语文教学观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大语文教学思路是语文知识和整个文化背景、整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渗透在一切需要思维、需要语言文字的地方,它是以自己的方式阐述、塑造、发展和凝聚着人们的精神境界。②写作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毫无疑问具备这样的特点,只要运用好这个原理,不难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作文园地生机蓬勃。

第4篇:初三写作教学随笔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着实令人担忧。学生态度消极,谈文色变,作文质量偏低,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结构凌乱,语言呆板。教师“技巧”“经验”满堂灌,忽视对学生的科学实践,命题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学生读书积累生活不够,作文时没有丰富的材料。以上等现阶段作文教学之现状,引发我之思考。

一、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造成了人为的惧怕写作心理,丧失了作文的成就感。反思一下我们的作文教学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教读范文,学生学习范文----教师归结写法,学生效仿写法---教师命题指导,学生构思行文----教师批改讲评,学生领悟接受。作文时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心智技能活动,学生是这项创造性活动的实践主体。这样过程的作文活动学生往往手足被限制,绞尽脑汁勉强应付,获得的只是挫折、失败的体验,学生哪有作文的成就感可言。

二、学生阅读面狭窄,文化积淀不够深厚,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作文素养的生成与提高。当前,许多中学生为无“证”可举,无“材”可叙而困惑。其实,这一问题的根结就在于学生阅读面狭窄,文化积累不够。,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精

神缺失。而当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作为信息载体的图书和电视日益增多,如今巨大的网络资源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一、缓慢、刺激度弱的格局,更为学生查阅信息提供了快捷服务。有感于此,我们教师应建立开放的阅读观,让学生走进文学名著,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用人类美好的精神粮食滋养他们的心灵,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三、对生活缺乏切身观察,缺乏切身体验,没有丰富的生活底蕴,导致作文内容单一、空洞,情感苍白无力。三个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缺乏足够的指导;二是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水平较肤浅,阅历不丰富;三是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学生除了课本、书籍中了解社会外,交际面窄,视野狭小,造成了他们生活底气不足。

四、作文教学的唯模式化严重,扼杀了学生作文的个性,导致作文缺乏创新。

五、采用“命题”或限制内容的方式,打消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不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5篇:初三写作教学随笔

作文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看法转变为书面语言的过程。作文的构成需要学生善于应用语言,掌握词汇、语式的应用技巧。同时,作文也是当前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关键性的构成要素之一。高质量的作文不单单需要对生活进行模拟,还需要丰富对语言运用的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备受各方教学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初二阶段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来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作文描写与表达出来的内容或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作文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模式上来看,都缺乏标新立异之感。为了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把握写作的关键,就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指导学生养成写作生活日记的习惯

初二阶段学生大多在写作上面临着所谓的瓶颈,特别是对于中心思想明确的作文题目而言,虽然了解题目的主旨与立意,但仍然无从下笔,内容的构思相当困难。产生以上问题的最根本性问题在于:写作找不到可以写作的材料。产生这一问题的一大关键原因在于:在平时所开展的作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与方法。但实质上,写作所需的素材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形成写作所需的素材材料。之所以学生无法积累素材,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意生活的细节之处,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写作生活日记。通过硬性规定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天按时上交生活日记,督促学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感悟生活中的细节,不限制写作的内容,使学生将生活日记作为感悟的平台,所感所悟、所思所想都记录其中。长期坚持这一习惯,学生必定能够积累相当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在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尴尬问题。

2、指导学生在模仿优秀范文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对于无法掌握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技巧的学生而言,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优秀范文,从模仿开始,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意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但各方对于本措施的实施效果多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主要依据在于:对范文的模仿会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陷入写作思维的定势,不自觉的重复他人的语言以及思想,形成的作品也就缺乏个人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但同时,优秀的范围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教会学生写作防范中最为直观与星星的手段,很多时候其价值高于了各种语言上的解释与说明。为了能够使优秀范文对于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提升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灵活选择范文作品。所选择的范文作品不但需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需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观察,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创新。

3、认同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的逆向发散,是从与问题相反的方法入手,展开多方探索与思考,从而形成与一般认知完全不同的全新见解,而掌握这一思维对于促进学生写作中的创新能力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求异思维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有所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意识出现限制,无从发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作文题目而言,很多学生所描写的作文内容往往会出现大同小异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故而,需要在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关键性的措施在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思维,促进思维的活跃发展,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促进学生由思维的变化转变为智能层面的发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思考,最终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