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你如初中考满分作文 篇1
成长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
——题记
“你们家的女儿真乖啊!又勤快,学习又好,跟我们家那个懒孩子比起来,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呀!”大家都这样对我妈说,我妈也笑着答应。
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的庐山真面目。在家里,我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纯粹是一个“小皇帝”。直到那天,我才……
我家是种树苗的,春季正是树苗上市的旺季。最近家里很忙,妈累的腰疼,我决定帮她整理树苗。一百根一捆,这个我倒没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有一定数量的奖金哦!
我换上装备,来到田间,准备一展身手。妈妈和另一个帮工在田里快速地挖树苗,田埂上不一会儿就堆满了。
这时就该我出马了,我一根一根仔细的数点。十根一数,到了一百根就把它们放在一个单独的地方。干了半天,才数出一捆来。
妈走过来看见了,皱了皱眉说:“哎,你这么慢,数到明天都数不完。你还是回家做作业吧。”
我才不呢?我又不是城里的孩子,哪有那么金贵,应该多体验体验生活才对。
妈妈蹲在田埂旁,不一会儿就数出一百根。这速度,确实让我目瞪口呆。
但我却不服输,又开始数。这时爷爷拿着一捆线来了,他要把这些树用绳子捆好。我跑到妈旁边说:“我来帮你剪绳子吧!”
“你要是剪得好,就成大人了。”爷爷打趣我。
哼,瞧不起我。我拿起剪刀,照着爷爷间的绳的长度剪,不一会儿,我旁边就多了一堆红绳段。
绳子够了,那我就来捆吧。我照着爷爷的样子,上一下,下一下,用力一拉,再系紧,就可以了。
一会儿我就系好了几捆。可爷爷捆得十分紧,像整装待发的部队;而我捆的却是十分松散,似落荒而逃的溃军。我不得不服啊!
突然,我的手火辣辣的疼。一看,手上全是一道道血痕,可能是树苗给划的。
那妈妈每天做这些事,怪不得,她的手那么粗糙。我回头看着正埋头工作的母亲,心里冒出一个念头,我该理解妈妈的艰辛了。
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向妈妈庄严宣布:“从今天起,我要用自己的劳动来赚钱。”妈妈笑了,好像在说:你长大了!
念你如初中考满分作文 篇2
因为培训班搬迁,我又重新站在这熟悉又陌生的路口,用各种卵石砌成的小花坛里,海棠花开得十分灿烂。秋天的阳光是个小气鬼,它只是淡淡地照耀着大地。
时间是小偷啊,他窃取了我许多许多……
走在被挖的坑坑洼洼的褪色红砖路上,心中又浮现出它们曾经光鲜亮丽的样子,在阳光下闪耀着,在雨水中静默着……趴在红砖墙上,眺望着太阳岛,绿竹下的芦花儿开得正茂盛,白晃晃的一片。依在玉兰树下,心里甜蜜又惆怅,玉兰树和小叶榕依然是那么鲜绿可爱,它们微微笑着,轻摇着头,仿佛在责怪我为何冷落了它们两年多。
水岸名邸那熟悉的水池又出现在眼前。我悄悄地走过去,那些害羞的红金鱼、大胆的黑鲫鱼都拖儿带女的在龟背竹和凤尾竹的影子下窃窃私语;伸出手去,那条名为“红菱”的小淘气又飞快地游走了。踏上石阶,恍惚中不知身在何处,是身处仙境了么?
走上去,我又往母校的旧址去了。看着四周岩壁上鲜嫩如初的青苔,我哼起了往日那熟悉的小调。我一如既往地张开双手,冲下小坡,那些熟悉的风景和往事一闪而过。走到门口,“乐师附小”这几个烫金大字无力的闪耀着。昔日整洁、美观的操场乱七八糟,在一片狼藉中,我看见了那些花木的尸体。刺人的藤草霸占了曾经的花坛,以前爬满墙的爬山虎也消失了……
我的心哭了。我还记得这儿美丽的一切,路口的那几棵梧桐树在风中沙沙私语:“我的朋友,不要再伤心了,它们没了的事实摆在你面前,你只有接受。我很怀念你们在这里的欢乐时光。还记得你在树下看的《笨男孩买牛奶》吗?永远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
我又回到了路口。在淡淡的阳光中,我得到了,又失去了。是啊,成长不也是一边失去,一边得到的过程吗?
念你如初中考满分作文 篇3
悠扬的琴声,蕴藏着童年最纯真的梦;悠扬的琴声,回味着童年时最美好的理想;悠扬的琴声,颤动了我的内心;就是在这袅袅的琴声中,我慢慢地长大。
小的时候,走进琴行,一眼便看见古筝——她静静的躺在那儿,仿佛在等着有心人把她带走,散发着浓浓的古典韵味。带着好奇,慢慢靠近,一根根琴弦整齐排列,由粗到细,呈三角形似的琴码支撑着,细细端详,上面刻着小小的木雕,缠绵神秘,图案千姿百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抬起小手,随意拨动,古筝的声音清脆,带着颤音,袅袅不绝,每一下都撞击着我的心灵。从此,古筝进入了我的生活……
听着绵绵的琴声,我经常如痴如醉,我喜欢看别人弹琴时的那份专注、那份从容、那份潇洒。那流畅如高山流水般,温婉如渔舟唱晚般的琴声从弹拨的纤纤细手中流淌出来,让人觉得无限惬意。
星星多的地方,黑暗就少;笑容多的地方,烦恼就少;知己在的地方,寂寞就少。古筝是一位朋友,像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天涯,认你把自己的心里话述说出来,它都会默默倾听;她是纷飞的蝴蝶,留给我们最真最美的回忆,她在我心中……她教会了我许多许多。你会向它打开心扉,最后随音符如风般飘至远方……
有了古筝这位朋友,我不在寂寞,坐在古筝前,带上尖尖的指甲片,谈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随着心灵,凝神领悟,何不快哉?微微一笑,在音乐中,空气中仿佛氤氲着花草的清香,如轻烟,飘渺弥散……
“你那沉静的微笑是旷远的古筝乐曲凝成的么?你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雅致沉稳,然而,这些都不影响你散发光芒做最好的自己!”老师曾这样说。古筝让我明白了许多,也培养了我的气质。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一路坦途,也许崎岖不平,也许风和日丽,也许雨雪霏霏……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那我们就抓住当下,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不管是鲜花还是荆棘,绝不错过路边四季的风景!古筝说:“明年的春天,紫藤开了吗?明年的夏天,树叶绿了吗?明年的秋天,落叶枯了吗?明年的冬天,雪又下了吗?”开心一点吧,管它会怎样!
琴声悠扬,陪伴我度过一个个的岁月,我在这如水的琴声中,就这样慢慢长大……
念你如初中考满分作文 篇4
时光缓缓流淌的地方,点点回忆之花就这样悄然盛开。年少的我就在这岁月中慢慢长大。而童年早已随红蜻蜓飞走,留下的是再次回到老家的怅然。
站在老家的门口。岁月黯淡了铁门上的门神像,消退了砖墙上的朱红,侵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是走还是留。路上所想一一浮现,一件件往事纷至沓来。
那承载过去的庭院依旧如初吗?那棵高大的白玉兰还亭亭玉立吗?那株月季还是那样鲜妍吗?
“吱呀”一声门响。踏入,随即悬空,像坠入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梦境。这声音如同来自远古的歌谣。
古墙上的牵牛花早已枯萎,青苔漫上古墙的脸,显得愈发苍老与憔悴。我不在的时候,青苔就这样一笔一画地为我写下思念的文字,深刻而隽永。
抚在白玉兰斑驳的枝干上,体察着她的孤独与落寞。抬头望去,天蓝得碧透,一如蔚蓝深邃的海洋。只是在那密密的枝杈间少了盛装出席的玉兰花,有的只是儿时顽皮挂上去的玩具小鱼,迎着风一摇一摆的。地面上只残余枝杈的影子,没有簌簌落花。
仿佛一瞬间,一切又回到了儿时。灿烂的阳光照进庭院,奶奶坐在铺着毛毯的地上缝补着被子。那只傻傻的小狗卧在一旁,耷拉着耳朵,眯着眼睛享受着来自午后温暖的阳光。夏夜,爷爷从水缸里提起一桶水。舀起了月亮,舀起了慢慢的回忆。跟着爷爷,月亮也进了家门。是的,我就这样慢慢长大。
就让儿时的回忆酿成一杯酒,让我饮尽这童年的甘醇。在蓦然回首之际,留下簌簌花影。
转身,离开。
然后回头,默默走开。
我留不住所有的岁月,岁月却留住我。
念你如初中考满分作文 篇5
近读《红楼梦》,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初看87版电视剧的情景,那一蓝沾泥的葬花,那一曲哀怨的《枉凝眉》,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又想到最近“声名狼藉”的新版电视,不禁惘然。其实,不能说新版《红楼》完全地失败,它无论场景、道具、演员选定、技术处理都比87版好上许多,当然,它也有瑕疵,但也不至于一无是处。归根到底,还是87版的《红楼》留给人们的初次印象太过深刻,如今再观新剧,失去了初次体验的心理与特定的环境背景,便再没了当初的味道儿,自然认为不如。
纳兰容若的诗曾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可见,初见给人留下的记忆是多么深刻美好。当熟悉了某人某物,抑或是“日久见人心”,抑或是审美疲劳,人总是潜意识地把现在与过去作一番比较,从而发出“当初如何如何”的感慨,其实,它还是它,只是我们自己变了。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馄沌,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然而吃得多了,又觉得普普通通,很疑惑第一次为什么会那么好吃,于是就归结于小吃店的利益熏心,偷工减料。现在看来,倒未必是小吃店的原因,第一次吃的馄沌也未必比后来的好吃,只不过是自己为其冠上了一顶“最好”的帽子,记忆也就默认了。人们总是觉得当初的某种点心最好吃,当初的某支曲子最动听,当初的某处风景最秀丽,但当他们日后再吃到同样的点心,听到同样的曲子,看到同样的风景,才发现这些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人们都爱回忆印象深刻的东西,而在回忆的同时,这些记忆又被一遍遍刻深,使记忆中的那些美好事物越来越趋近于一种不可能的存在,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这种潜意识的“一厢情愿”就往往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或许新版《红楼》被观众“拍砖”的原因也就大抵如此吧。
“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因为失去的岁月里包含了太多的“当初”,而如此多的“当初”里又包含了太多我们所认为的最美。初次印象就是一个轮廓,以后你再怎样填色、粉饰,也很难超出这个范围,除非完全颠覆你对它的认知,然后重构。人总是固执的,尤其是那些被奉为“美好”“信仰”的东西,人们会不遗余力地维护它的完美。在人的意识形态中,初次印象其实包含了许多虚假的成分以及人为的修饰,然而人们都心甘情愿地去相信,同时本能地抵制现实中与其不符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例如爱回忆、悲观厌世、放不下、敏感多情等等。总而言之,我认为初次印象拥有太多变化的可能性,它的幻想性决定了它于人而言,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完全照搬照想显然是不现实的。
除去人的主观意识,环境背景作为客观条件也无疑为初次印象的“神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所以,记忆中的“初见”总是与不同的背景联系在一起,而这些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相传朱元璋尚是乞丐时曾得到一碗汤的施舍,也就是一根大葱,一个丸子,却让当时的他视为无上美味。待到登上皇位,他迫切地想寻回那失落的味道儿,并美其名曰“珍珠翡翠白玉汤”,可是无论依御橱做得再好,那汤也再没了当初的味道儿了。低贱至乞丐,哪怕得清汤一碗也无比幸福;显贵如皇帝,山珍海味也难以与记忆中的味道儿相比。人的一生中,很难有完全相同的境况,即使有,人也早已不是当初的人了。人是环境动物,总是会受环境的潜移默化,而许多初次印象放入特定的环境里,就往往被无限地放大、深化。
周国平对此曾说:“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是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正是在那样完整的世界里,童年和青春才会如此弥足珍贵和难以割舍。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怀念的不仅是他(它)的初次印象,而且是他出现的那个完整的世界。初次印象本就令人难忘,辅以同样美好的环境,愈发使其难忘。当年87版《红楼梦》上映时,可谓万人空巷,一家老小,左邻右舍,团团围坐,热闹非凡;而如今,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了多样化,就是看电视,也失去了当年温馨的环境与充实的内心,便觉得新版的不如老版的好看。环境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记忆的完整性,今昔的差异性等方面都能寻其踪迹,初次记忆便在环境之中完全定型、融合,创造了故事。